<歷史築印>:汾陽王郭子儀本地尋蹤

郭子儀,唐朝名將(圖一),生於公元697年,卒於781年,享年八十四歲。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攻打以史思明為首的叛軍。及後借回紇之兵收復洛陽、長安,功居平亂之首,功績顯赫,經歷四朝,被肅宗詔封為汾陽王;德宗還尊他為尚父,加太尉中書令,成為尚武者典範。

一次筆者前往西貢協天宮,拍攝該廟宇屋脊上的石灣陶瓷裝飾時,觀察到裝飾上刻有「汾陽王」三個字(圖二),在中央正捋着長髯的相信是郭子儀,於是便開始尋尋郭子儀在本地的點滴。

首先看看位於元朗屏山文物徑述卿書室中的一個雕刻裝飾(圖三)。雕塑內容描述兩軍正進行對戰,其中一方一名士卒打戰鼓,另一名持羅傘,有一持槍的長鬚將領。另一方有一名袒胸、長有虬髯,並手持三叉的外邦將領,身旁有三個番兵,一名持羅傘,一名拿着刀子和盾牌,一名在吹響戰號。該雕塑乃是描述郭子儀平外亂的戰事,學者認為:「赤身異服者應是外邦人,他們吹響戰號,正欲大舉進軍;與之對壘掛長鬚的郭子儀有羅傘隨行,凸顯他的尊貴身分。房屋主人引用唐代將領故事的目的,相信不是在乎鬥勇爭勝,而是對官祿的期盼。」

郭子儀雖然常與外邦在軍事上進行對決,但他所表現的大度及信任,令外族欽佩。《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七十六․器量一》有載唐代宗永泰元年,名將僕固懷恩病故,各異族聯合進犯唐室,郭子儀只率領了兩千部眾迎敵……外邦回紇頭領說:「郭令公真在的話,我能見到他嗎?」郭子儀將要出見,將領們表示少數民族不可以相信,不要去……而少數民族的頭領們亦抱有懷疑,並嚴陣以待。最後郭子儀僅率領幾十騎人馬出陣,摘下頭盔來打招呼說:「你們安好啊!長久以來你們同懷忠義,尊重朝廷,現在怎麼做這樣的事(進犯唐室)?」回紇頭領率先下馬向郭子儀致敬,說:「這是我們的父輩啊。」

接着看看元朗屏山文物徑覲廷書室其中一幅壁畫內容,是描述一位長鬚老翁倚傍着桌子,正打側觀看一名仕人在揮毫,而另一端有兩個童僕,一人抱琴,另一人奉茶點。畫的中央有柏樹,象徵長壽之意。壁畫題字以隸書寫上「郭子儀祝壽」,旁寫有「福如東海年年在,壽比南山日日增。」(圖四)。該壁畫展示安享晚年,與子孫或朋友共聚一堂的快樂景象,象徵「福壽雙全」。

郭子儀一生富貴,子孫安康,於天倫之樂沒有遺憾,享壽八十四載。《新唐書‧郭子儀傳》有云:「富貴壽考,哀榮終始,人臣之道無缺焉。」這是說郭子儀一生富貴壽終,有哀有榮,為臣子應該做的他一切也做得十分圓滿。《太平廣記․卷第十九․神仙十九》記述郭子儀曾遇上奇遇,令他得悉自己會享有長壽。

(未完,全文見電子版《文路》)

圖一
圖一
圖二
圖二
圖三
圖三
圖四
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