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聯絮語>:《學生作家培育計劃及徵文比賽》精選作品

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本會)主辦,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支持及語文基金撥款的《學生作家培育計劃及徵文比賽》(2021/22學年)圓滿結束。近90間中、小學450位同學就中國文化及歷史範疇投稿參賽,現節錄部分得獎作品以作分享!

小學組 一等獎

文:孫文謙(英華小學五年級) (21/22學年)

遊杭州念蘇軾

去年,我與家人遊杭州,踏足蘇堤,觀賞那烟雨迷濛的西湖,「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詩句便在我腦海中浮現,我不自覺掉進時光的流裏,沉醉其中。就在此地,一千多年前,我最景仰的宋代大文豪蘇軾,正泛着一葉扁舟,欣賞西湖那秀美的景色,正在吟唱詩歌……

我自小熱愛詩詞,且結下深厚的緣;而蘇軾的詩詞,更深深打動我。他的深情、豪情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令我非常敬佩。

讀到《水調歌頭》,我被他的深情所打動。在人月兩圓的中秋節,他看着天上明月,寫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佳句,把思念弟弟的心情表露無遺,令我明白到親情的可貴。而蘇軾在妻子離世十年後,在夢中重遇亡妻,見她在小軒窗前梳妝,醒來就寫下感人肺腑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讀來令人百轉千迴。

我更仰慕蘇軾的豪情。他為人豁達,甚少因仕途的不順遂而傷春悲秋。雖然他屢遭貶謫,且愈貶愈往南,由黃州至惠州,再貶到天涯海角的海南。但他不以為苦,反而苦中作樂,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正因為他隨遇而安,才能留下:「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千古名句,撫慰着一代又一代離鄉背井的中國人。

蘇軾的豪情亦見於日常。好像他與友人出行遇雨,身上卻沒有雨具,同行皆覺狼狽,他説:「余獨不覺」,寫下「何妨吟嘯且徐行……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壯語。

等到蘇軾年華漸長,兩鬢斑白,也沒因而感懷身世,反指:「鬢微霜,又何妨」、「誰道人生無再少」,以表達自己無懼邁向暮年曠達的胸懷。蘇軾人生中最後一首七言絕句《盧山煙雨浙江潮》,更是他人生智慧、經驗的沉澱,道盡他對功名利祿的淡然。

眼前蘇東坡千年前修建的湖堤,惠澤了千百年來的杭州居民和遊人,他的「精神建築」:詩詞、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豁然開朗的襟懷,則開解着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我也不例外。有時即使在學業上遇挫,只要吟唱蘇軾的詩詞,如「也無風雨也無晴」,我就可以坦然面對,再次昂首挺胸,抖擻精神,像注入滿滿激勵的正能量。

評語:主題明確,內容豐富,文筆優雅,結構嚴謹,優異之作。

初中組 一等獎

文:鄧語涵(香港真光中學二年級) (21/22學年)

北辰星拱

 春天,一個光明澄淨的季節。若要問哪地的春天最讓人迷戀,我定會回答——成都武侯祠。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三年前,我跟隨杜甫的足跡,來到了神往已久的武侯祠。如詩中描述的一般,門前的柏樹鬱鬱蔥蔥,嫩綠的樹葉隨風飄動。「也許這跟杜甫當年看到的別無二致。」這個想法推動著我迫不及待想要一睹祠中風采。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我整理好衣冠,進入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池荷花。池中的水並不清澈,顏色似翡翠,綠中帶青,青中帶藍。蒼翠欲滴的荷葉間,幾朵荷花亭亭玉立著。「翠蓋佳人臨水立」,這春意盎然的景象中和了武侯祠的莊嚴肅穆。

「先帝創業未半……」不遠處的讀書聲打斷了我的這份閒情逸致,原來是一位母親在教女兒閱讀《出師表》呢!從魚水三顧合到三分天下,修蜀科、征南蠻,再到前路未知的北伐——丞相兼濟蒼生的國士精神自表中流露出來。我瞬間被吸引,連樹梢上黃鸝婉轉的歌聲此刻都淪為了這琅琅書聲的伴奏。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日上三竿,離開荷花池,一路向東。往下就是「一體君臣祭祀同」的地界了。從「漢昭烈廟」高高的匾額下走過,然後是過廳、劉備廟⋯⋯我走馬觀花地看了一遍,徑直奔向了盡頭的諸葛亮殿。我懷著敬畏的心跨過門檻,細細觀摩著殿中的一切。大門正對面供奉著三座惟妙惟肖的塑像,丞相端坐在中間,頭戴綸巾,手持羽扇;上方有題字——靜遠堂。「是從《誡子書》中提取的吧!」我這樣想著,擠到烏木桌子前,想要近距離瞻仰龕台上的塑像。透過塑像,我好像看見了丞相出山時意氣風發的笑容;永安宮內君臣分別的眼淚;五丈原壯志未酬的背影。而現在,他只是在這裏,面帶微笑地看著熙攘的人群。最終,所有感觸都化為了一句讚美:「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待到天色昏沉,我決定順著惠陵離開。惠陵不大,我粗粗看了一圈,然後將一束馬蹄蓮放在碑前,為「武侯祠之旅」畫上句號。公元二三四年,星落五丈夙願沒,英雄的故事落幕了。但是杜甫的《蜀相》、趙藩的《攻心聯》、那日荷花池旁的母女,無一不在印證著他的精神永存。

《行者無疆》中有一句話:「一座城市有了歷史的輝煌,就不必再用燈光来製造明亮。」武侯祠就是錦官城中的那抹微光,諸葛亮像北極星一般,在我們心中留下了一個永遠明亮、永遠不會被世俗玷污的角落。

評語:以設問引入,中段運用步移法及引典,使武侯祠風景、諸葛亮之精神面貌活靈活現;以春天起首,以黃昏落幕,以忠義精神永存作結,鋪排巧妙。

高中組 一等獎

文:蔡淇淇(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四年級) (21/22學年)

千年

讀古詩詞或史書時很容易有一種錯覺,就是那些以「立德、立功、立言」不朽於世的人物似乎觸手可及,我們與之相隔的百年千年不過是彈指一瞬間。直到從書中世界脫身,重回當下這個早已徹底改頭換面的世界後,滄海桑田之感才化作絲絲苦澀湧上心頭。

二零二一年十二月(農曆十一月)是王安石的一千歲誕辰。第一次認識他的「熙寧變法」是在中史課本上,熒光筆淺淺劃過兩行重點,考完試後就忘了個乾淨。其實如果只是這樣也不錯,歷史課本上的許多人和事不細想還好,一細想就要平添許多憂愁。

千年前的王安石,前半生在各地為官,欲「少施其所學」;後半生拜相變法,欲阻止大廈之將傾。而後世許多「有識之士」,指著他的名字,評價他的過失,三言兩語便帶過他畢生的心血——一場沒有成功的努力算什麼呢?也許在這個重利的時代,失敗者是沒有話語權的。

神宗皇帝趙頊是王安石變法最大的支持者,可這並不代表政策實際執行時二人不會有分歧,比如對「天變」的態度,比如對西夏和遼國的戰略方針……於是王安石兩次被罷相。他寫「君難托,妾亦不忘舊時約」,可是他離開後,神宗依然在京城主持著變法,然而君臣二人終究是再也沒有見過面。

神宗皇帝死後,宋廷政局劇變,新法被司馬光盡數廢除。王安石在一年後去世,他的故事到此結束了。司馬光年輕時與他是好友,後來二人竟成為政敵;呂惠卿為他的變法投入最大心力,後來卻背叛了他;他的幾個兄弟因為變法與他漸行漸遠,而神宗和他肝膽相照的時日已經是不可追的往昔。多少人在他生命中來來去去,他為變法犧牲了一切,卻落得一個悲劇英雄的結局。普通人尚且能用「問心無愧」安慰自己,可是他的責任太重,失敗的代價太大,大到「問心無愧」四個字也無法沖洗淨盡所有難平之意。

幾十年後,北宋變成了南宋;又過了百年,南宋也滅亡了。在時代的巨輪面前,他付出的一切都值得麼?值不值得也許並不重要,有些事總得有人去做,這是他必然要走的一條路,而他選擇這條路也從來不是為了被千年後的人銘記。

千年畢竟是太久太久的時光,久到連頂天立地的王侯將相都化作書頁上幾個薄薄的名字,轟轟烈烈的功績血淚終淪為一抔黃土。但是一千年後,撫州以他的名義建起一座大橋;鄞縣的人們為他慶祝一千歲誕辰——他一直在這裏。百年也好,千年也好,他一直在這裏。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東西是永恆不變的。

評語:以千年為題,發思古之幽情,選材獨特,展現作者對歷史的深刻思考與體會,結構完整,行文流暢,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