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手記>:中華女性專享的美——旗袍(下)

#29 禮(2022年9-10月號第29期)

文:王雅琪、李芊瑤、牛煦涵、余婷婷、王楚怡、張嘉怡(博愛醫院八十週年鄧英喜中學

提及古今融合,文師傅又向我們詳述了旗袍的歷史。旗袍,由清朝滿人的「旗裝」演變而來,在清末期逐漸流行。後來,收緊腰線的設計越受大眾追崇,裙衩的幅度也有了變化,體現了當時獨立自由的新女性形象。如今,旗袍的搭配方式也變化多樣,有用雲肩作衣襟的,有搭配清朝坎肩的,也有配搭現今各色各樣披肩的。文師傅的手藝不僅僅「精」,也與時並進。對於大眾思想上,或是旗袍外觀上的改變,在文師傅看來也自然不過:「改良後的旗袍越來越受大眾喜愛,也是件可喜的事啊!只要它的內在不變,有人熱愛它,傳統文化便依然可以傳承下去了。」那麼,何謂其「內在」?

本來值得欣喜之事,怎就成了壞事呢?好比網絡上所謂的「古風新潮」,一些設計師眼見大眾著迷於旗袍的美,便突發奇想,融入各種現代化元素,可有些卻過度改量,盲目追求去展現女性形體美感,而變得有失風度,本身的恰到好處展現女性體態美的民族服飾,瞬間變成了「奪人眼球」且面目模糊的時裝,抹殺了旗裝的本質,這便是失其內在。而師傅對於這類潮流的看法是既無奈但又堅信著——旗袍內在韻味是怎麼樣都無法改變的。旗袍的紋飾、刺繡,還是款式,搭配在一起,展現的應該是女子的淡雅脫俗和儀態萬千,只有恰到好處的美才是真的。

文師傅認為:「若要有一套得體服裝以在重要場合派上用場,旗袍則是不二之選。」為此,文師傅會竭盡所能將顧客腦海中的圖稿變成實物,不厭其煩地按客人的需求、性格和身型修改,而一套旗袍的製造過程耗費了文師傅不少的心血,但文師傅從不會怠慢,看到顧客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珍而重之地把旗袍收好,才是他最想要的,而不單單是製造一件商品。

是次參觀,讓我們大開眼界,對旗袍這門學問有了更多認識,小至旗袍工藝技術,大至旗袍的興盛轉衰的路程,文師傅也都仔細給我們講述過。這也令我們了解到旗袍文化,是中華文化長河中一片璀璨的光芒。然而,縱然文師傅擁有一雙製造旗袍的好手,也難逃時代的變化,見證了旗袍逐漸式微的過程,談及此,文師傅也只能無奈嘆息道:「時代變了」,作為老一輩的手藝人,又能如何令旗袍文化重新興盛?不偏離軌道呢?如此美好的服飾,怎能泯沒在大眾眼前呢?在文師傅看來,旗袍優美的外在,短時內的確會吸引眾人目光,可真要論到它的製作,又有多少人能堅持下來呢?「做各行各業都苦,這行也免不了要吃苦,費神又費力,即使有極之濃厚的興趣驅使著,也不一定能堅持到最後。」因為要面對的還有現實,今時今日會訂造旗袍的人並不在多數,經濟收入也不免是青年就業方向的主要考慮因素之一。文師傅感慨自己當年為生計而學藝,現在因為長伴身旁產生的興趣而堅持著,自己亦是樂在其中。他不勉強傳承,也不願學徒帶著一顆浮躁的心求學,但也希望旗袍文化、曼妙的技藝,最終都得以繼續傳承下去。

作為新一代,若要親身去學旗袍手藝,固然不易,因為其中不單只要裁剪、畫圖和繡花,更要用很多特殊的手藝去裝飾旗袍,例如各種鑲邊、滾邊和嵌邊,要利用各種手藝才製出一件旗袍,沒有數十載的浸淫,又怎能拿捏到其中的竅門呢?

我們要探究的反而是,為什麼旗袍會逐漸式微。我們想,可能是現代的人對旗袍多多少少有一些特定的看法,有些人認為旗袍是老東西,穿上了就等於「老土」,也有些人會認為旗袍是奇裝異服,不宜在日常生活穿著。其實,我們何不將有色眼鏡摘下,將旗袍當作日常生活的服飾,正如張愛玲所說:「人生是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穿上旗袍的女人是在將自己的人生過成一個精緻完美的樣子。」每一個女人,都應該擁有一件屬於自己的旗袍。

(筆者提供)
(筆者提供)
(筆者提供)
(筆者提供)
同學在是次訪問中,獲益良多(筆者提供)
同學在是次訪問中,獲益良多(筆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