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組 優異獎>: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

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

文:宋佩莎(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陳震夏中學二年級)

 

對於「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這句說法,我很是同意。我認為行動才是真正孝順的表現。陪在父母身邊,不離不棄,就是孝順,正如維斯冠所說:「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贈與的最佳禮物」,我們不需透過貴重的禮物給父母長輩來表現孝心,「你」已是最好的禮物。

 

陪伴家人。父母越老,對物質需求越不大,他們最想我們陪伴度過最後的時光便滿足,正如《孝道之歌》的一段歌詞「人有兒女心家有天倫樂,行孝結善果善良樹人格。」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開心的時刻。同樣,父母很是孤單,沒有安全感,物質給予不了,唯有陪伴他們來展現孝心,讓他們有美好的回憶,因為他們害怕老死後,兒女會忘記他們,所以他們特別依賴。我們得在父母有生之年,好好陪伴他們來實踐孝心,不要讓自己後悔。正如包拯棄官奉雙親,包拯二十九歲中進士後被任命為知縣,為照顧病重的父母,毅然棄官,居家七年,直到父母相繼亡故,才重返仕途。也例如漢文帝親嚐湯藥,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嚐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們兩人的情景很是相同,包拯放棄自己的大好未來,去照顧病重的母親,而漢文帝每日為母親服藥,明明他們可以吩咐下人來照顧母親,可他們偏偏要親自照顧,可謂是孝心,所以陪伴家人也是精神生活中的孝順。

 

關心家人,每日給予小小的關心,問候父母,也是一種孝順的行為。我們要「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每當父母要我們回家看他們,我們就要趕回家關心他們,而不是每個月給他們一筆生活費,這並不是孝順,而是虛偽。「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不如每日陪他們講講話,慰問他們身體狀況,父母喊肩疼,就幫他們捶背,不要當做是任務,要誠心誠意,像是陳毅一樣孝敬父母,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裏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母親對此很是感動。父母想要的關心從來都不是金錢可以給予的,與其努力賺錢買禮物孝順父母,還不如關心父母,讓他們開心,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孝順。

 

其實父母最希望的是兒女的關心和陪伴,而不是到了特定日子才去關心父母,做做樣子,我們應該「百善孝為先」,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盡早行孝,把孝心化作行動,讓父母生活得舒心,才是真正的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