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組 優異獎>:禮儀之邦

禮儀之邦

文:周小喬(聖保羅男女中學一年級)

 

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源遠流長。以古代周朝為始,直到今時今日,中國也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尊稱,究其主要原因,則因為華夏文明五千年,早已形成一套高尚的道德標準、完整的禮儀規範和優秀的傳統美德。同時,中國人也以待人彬彬有禮、謙恭忍讓的風貌聞名於世。

 

中華文化影響悠長深遠,周朝的封建制度舉世知名。封建制度包含不同的規範、規格,仕人必須嚴格恪守。其中,周朝最為重視的,便是儒家思想中的「禮儀」二字。「禮」泛指風度以及待人接物的態度,「儀」則是表現「禮」的其中一種方式。我想大家也不免聽過一些關於禮儀的描述,包括尊老讓賢,禮尚往來,及衣冠楚楚等,那你知不知道他們箇中的含義呢?

 

家庭倫理、政治關係,往往是最為複雜,講究的。於是,周朝時,便出現了尊王攘夷四字。指的是尊重高高在上的王,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來,便慢慢演變成尊老敬賢此辭。說穿了,其實都在闡述尊重老者、尊敬賢者、忠於帝王的道理。這就是我國溫情脈脈的人際關係,以及井然有序的上下階級觀念的由來。畢竟,孟子曰:「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

 

「禮多人不怪」,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適逢佳節,每當登門造訪家人、朋友和同事時,雙親也會敬備薄禮。可是,「千里送鵝毛,物輕情義重」,禮物不一定是多多益善,有時雪中送炭更能展現心意。當然,華夏民族也有另一傳統美德:接受別人好意,必須報以同樣禮敬。這才應了「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最後,儀表堂堂,是古人對禮儀最得當的詮釋。古語有云:「人靠衣裝馬靠鞍。」穿上一身端莊得體,合適自己身份地位的衣裳,能加深別人對你的印象,使你的氣質進一步昇華。但切忌打扮過份華麗,或過於樸素。其實,只需言行舉止大方體面,不矯揉造作,就是對別人最大尊重。於公眾社交場合,不輕浮,有文化人的氣度,方能給予對方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中華傳統歷史,久經千秋萬代。在這長達五千年的錦繡河山中,我們別樹一幟,開創了禮儀文化的先河。亙古通今,我國文化一脈相傳,歷經風雨滄桑,才蛻變成現在完整的禮儀體系,贏得「禮儀之邦」的稱號。 而中國人風骨裏的禮貌、謙讓,必須好好傳承下去。望將來,中國傳統禮儀,能發揚光大,贏得全世界人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