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組 優異獎>:盆菜

盆菜

文:陳煥東(英華小學六年級)

 

在過節或是一些特別日子時,廣東客家人和香港圍村人們都會圍成一桌桌,在津津有味地享用盆菜裏的美食同時,談天説地,村裏充滿了歡笑聲,好不熱鬧。那麽,到底盆菜是一道怎樣的菜呢?

 

原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盆菜,是廚師結合精湛的廚藝和豐富的經驗才能製成的。盆菜的所有食材都要小心地單獨處理,不像火鍋一樣,只需要把食材直接扔進鍋裏。決定盆菜美味與否的關鍵的是燜豬肉,選擇食材時,一定要選上等的五花腩,再慢燜好幾個小時,這樣人們才能吃到豬肉的精粹。

 

梁秉鈞在《盆菜》一詩寫道:「應該有燒米鴨和煎海蝦放在上位。」這可見盆菜不同食材的擺放有明顯的層次之分。上層放了較名貴的食物和肉類,如元朗屏山盆菜的神仙雞和鮫魚丸;下層則放了較淡味的食物,如豬皮和蘿蔔。當盆菜送上來的時候,人們一看到上層的肉類就立即垂涎三尺;當他們吃完上層的食品,濃郁的肉汁會被下層的材料吸收,在吃較淡味的食材時也可嘗到一番滋味。

 

另外,盆菜包含着吉祥的寓意。每戶人家圍成一桌,象徵團圓;盆菜有豐富的食材,預示豐衣足食。至於不同的食材,豬手代表橫財就手,枝竹取其同音字,代表知足常樂,而大蝦的「蝦」字粵音就像人們的笑聲,寓意大家笑口常開。

 

製作和享用盆菜的過程,也維繫大家的集體精神。在冬至前一兩天,圍村的人們都分工合作,忙着準備盆菜。他們男的煮菜,女的殺雞宰鴨,年輕人就負責搬運桌椅。此外,吃完上層的食物後,圍村裏每戶人家都會「翻菜」――用筷子翻轉盆内的食物。這個動作寓意同心協力,也代表時代已成過去,好運接踵而至。

 

盆菜,是一種從明代一直保留至今的獨特飲食文化。它不僅體現了中國人對食物「色香味俱全」的要求,還使人感受到村莊部落的熱鬧氛圍和同心協力。如此豐富美味又富有中國文化内涵的一道菜,怎麽會不受各地人歡迎和喜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