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組 優異獎>:略談儒家

略談儒家

文:姚廷灝(聖方濟各英文小學六年級)

 

我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中國的哲學思想經歷二十多個朝代。春秋戰國期間,哲學開始發展,後世稱為「諸子百家」。著名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醫家、兵家和方技家等。其中有些歷久不衰,尤其是儒家思想,在東亞文化區都有它的蹤影,與古希臘哲學在歐洲的地位相當。

 

儒家的創立人是孔子。代表人物有「儒家五聖」:「至聖」孔子、「亞聖」孟子、「述聖」子思子、「宗聖」曾子和「復聖」顏子;還有「後聖」荀子、董仲舒、韓愈、朱熹等。儒家著重仁、恕、誠、孝的品德修養和五倫的人際關係,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些核心價值都收錄於《儒家十三經》:詩書易三禮,春秋孝三傳,孔孟與爾雅。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仁」就是真誠踏實,不要浮誇不實。孔子認為君子與小人雖在身分裏有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在於修養和境界。他提倡中庸之道,要有不偏不倚的態度;還主張「德治」和「禮治」:以禮治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社稷指國家)君主應推行「仁政」和「王道」,依正義和仁愛行政。他還提出「性善論」:人出生是善良的。

 

《荀子‧性惡篇》:「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提出對立的「性惡論」:人出生是邪惡的。因為「性惡論」,他覺得人需要受禮法控制,並認為「仁」是最高價值,而「禮」是實踐仁義的方法。故他與孔子一樣,都想確立禮樂制度。除了「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大相徑庭之外,他還提倡「尊君」:要尊敬國君。

 

有人會認為儒家思想偏向封建,已經不合時宜。然而,儒家的教育理念亦為現世所用: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實事求事、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學以為己等道理至今仍受教育界所推崇。例如,全球有近五百五十所孔子學院宣揚儒家文化。

 

總而言之,雖則儒家在不同的朝代歷經了大小風浪、起起落落,但它仍然促進了中國歷史的發展。儒家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大的部分,直到現在都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