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組 三等獎>:活出「愛」的「仁」者

活出「愛」的「仁」者

文:關晞怡(聖保羅男女中學一年級)

 

「仁愛」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常常是密不可分的,「仁」是孔子認為人類道德的一種至高境界,「愛」則是「仁」的具體實現。對我而言,愛是「付出」和「感恩」。實踐這份愛有許多方法。「愛」是沒有特定的形式或框架去體現的——一個微笑,一次原諒;一份關心,一句問候,都是「愛」的表現。可惜的是,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因為自身的忙碌,而忘記如何去傳達這份愛,甚至忽略了感恩。

 

升上中學,繁忙的學期降臨,功課排山倒海的湧進來,似乎要把我淹沒在書海中。在忙著完成作業的當下,我和朋友們相處的時間減少了,從原先的熟悉不知不覺變得有些許陌生。但就在那一天——相處的悸動與彼此的關懷,再次躍上心頭。那是校運會一百米決賽的日子,同學們為我加油的聲音如雷貫耳地響起。當時,我感受到一陣不可言喻的感動和愛,引領著我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地衝刺,為班爭光。我認為,那一座獎盃從來不是屬於我個人的,而是同班同學的愛一起鑄成的。背後的這一段故事是我們青春的瑰寶,感謝同學們用充滿愛的畫筆,斑斕了我記憶中的一隅。

 

除了運動會,另一件令我熱鐵烙膚的事,就是一年一度復活節山區義教。復活節背後的涵義是犧牲和奉獻——神無私的為人犧牲,我們難道不應該和別人分享這份愛嗎?還記得我們跟山區的同學交流互動,小朋友真誠且純真的眼神,令我一生難忘。「姐姐,你知道嗎?你來陪我們,比其他機構送我們的禮物更讓我們開心。很少人願意來我們這偏僻的地方。就算有人來,也是來去匆匆。不像你們,陪伴我們學習遊戲。」當時我愣住了,原來愛的呈現不是物質的給予,更多的時候是身體力行,用行動去表現的!在我看來,單向的愛算不上真愛,愛的本質應該是有循環的,甚至是綿延不絕的。

 

「仁」這個字,按《說文解字》的解釋,「仁,親也。從人,從二,會意字。」就是說,它是表達一種人與人的關係,指彼此之間相親相愛。《論語·顏淵》記載,當樊遲孔子「仁」是什麼,孔子毫不猶豫、且乾脆利落地回答,就是兩個字:「愛人」。這幾乎是整本《論語》中孔子回答問題最直接最乾脆的一次!可見中國文化中的「仁」,與我們現代社會所講的「愛」,是密不可分的一個基本概念。「仁愛」的最終指向,也只能是仁心的推廣,同理心的操練,以求終極達至澤被蒼生,愛人如己。

 

我是一個蒙恩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愛,也總能在微小的事上找到機會操練「仁愛」的傳承。我認為人們應該積極地將愛付諸行動,也應該銘記父母、長輩、老師、同學給我們無私的愛,要知恩、更應感恩。讓我們把感恩的心化成溫暖的言語和真誠的行動,去回應那些愛我們的人吧!只要我們都為別人多走一步,站在别人的立場多想一想;多一份微笑,不計較原諒——有「仁愛」的地方就是天堂!


評語:中國文化以「仁」為基本德性,作者以此引入,立論端正,舉例恰當,尤其關於自身經歷的部份,感情真摯,尤足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