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組 優異獎>:日戰的自白

日戰的自白

文:何文君(聖公會仁立紀念小學六年級)

 

我姓蘭,名叫淑芬,出生在1917香港的一個貴族家庭。

 

在我出生時,香港已經是英國殖民地,而且已經發展成為與越南與南中國貿易的轉口港,經常會有英國商人踏足香港。作為商人的父親經常和他們打交道,做生意。為了給我見見世面,父親經常帶我去他的工廠與那些英國商人談話。他們大部分都很友善,會跟年幼的我搭上幾句英語,有些還會送特產給我,把那時的我逗得笑不攏嘴。

 

但是,在1931年起便開始發生變化。大日本帝國籌組滿州國,令東亞地區局勢開始失衡。全球性的經濟大蕭條及銀本貨幣制度受到衝擊,令香港經濟構成影響,我父親的生意也差點倒閉。幸好我家的親友紛紛伸出援手。當時十六歲的我也跟家人一起幫補家用,總算把父親的生意從危急中救回來。本以為生活又能回復正常,從此無憂無慮地生活下去,誰知道……

 

1938年,日軍在大亞灣登陸,隨後不到兩星期攻佔廣州,與駐港英軍對峙。1941年,日軍攻陷香港,在12月8日觸發香港保衛戰。家中的人為了保衛香港,便派出家中壯男去參軍。而我父親也放下商人的身份,帶隨大哥、二哥和三弟去參軍。看著心愛的家園和家人受牽連,我無不厭惡戰爭,無不痛恨日軍!

 

最終,香港還是戰敗了。2月20日,日軍接管香港,香港正式淪陷。可幸的是父親也平安地帶着家人回來了。只不過,他們身上纏滿了繃帶,臉上也憔悴了很多。雖然我家的人都平安回來,可其他人卻因而痛失親人。看到這裏,我心無不充滿悲哀,感歎這個世上為何會有戰爭。

 

日戰時期的香港真是慘不忍睹,我幾乎想放棄記錄這段歷史。香港民生、經濟飽受摧殘:日軍強迫市民以港元兌換軍票,經常遭對方暴力對待。有一次我躲在後行中親眼看見日軍把我友人的家洗劫一空,還開槍把其中一位家人殺死,那殘暴的片段令我難以忘懷。

 

日軍把香港的物資也一一耗盡,市民獲得的糧食更是達不到健康所需,只有蘿蔔和青菜。這導致了1944年的飢荒,許多人因為營養不良而死,更有人吃人現象。我們一家只能盡我們所能,偷偷地派糧食給貧民。

 

1945年,事情終於有了轉機:美軍向日本投下了兩枚原子彈,促使日本無條件投降。香港終於結束那三年零八個月的恐怖經歷。聽到這個消息,我們無不感動雀躍,人人都感動得有如重獲新生,在街上抱着對方哭泣。

 

現在,我跟孫子們談話時,都會把這段歷史告知他們,希望他們能把「和平」這項信息傳揚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