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組 三等獎>:我最喜愛的中國節日

我最喜愛的中國節日

文:譚幸瑜(景林天主教小學四年級)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滿月比其他時候明亮,形狀圓如玉盤,這天就是中秋節。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為月夕、秋節、仲秋、八月節、拜月節或團圓節,中國人會在這一天團聚,慶祝團圓。而我最喜愛的中國節日就是中秋節。

 

香港的中秋節有七大習俗:舞火龍、祭月賞月、猜謎、賞花燈、點燈籠、吃月餅和吃碌柚。其實除了月餅和碌柚之外,還有很多應節食物,例如:菱角、栗子、團圓饃、糍粑等等。中秋節的由來有很多說法,包括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等,其中最具歷史色彩的則是朱元璋藉着月餅起義,奪取天下。

 

而中秋節亦令我留下了既美好又難忘的記憶。記得某年中秋節,爺爺奶奶買了紙燈籠給我和妹妹,爸爸媽媽又買了幾盒傳統月餅和冰皮月餅,味道十分豐富呢!為了慶祝中秋節,姑姐姑丈和我們一家四口到爺爺奶奶家一起吃晚飯,爺爺做了各式各樣的餸菜:鴨子、栗子、芋頭等等,我們邊吃邊說,氣氛十分歡樂。

 

吃過晚飯後,一家人一邊吃應節食品,一邊談天。我從爺爺奶奶家的窗戶向下看,看到很多人在公園玩燈籠,於是我和妹妹跑進房間,關上窗戶,閉上房門,開始玩燈籠。我和妹妹看着燈籠透出的溫暖的光芒,不禁相視而笑。

 

玩了一會兒,爸爸大聲地呼叫我們:「快點出來!我們要吃月餅了!」我和妹妹飛快地衝出房間,準備吃月餅。吃月餅前,我們先進行每年的傳統活動——拍大合照。一家人坐在去年同樣的位置,掛起同樣燦爛的笑容,一、二、三、「咔擦」一聲,美好的回憶被完整地記錄下來。吃月餅時,幸運的我吃到一個完整的蛋黃,妹妹十分羨慕,於是,我把蛋黃切開,分了一半給她,媽媽看到了,笑着摸了摸我的頭。

 

回家路上,我看着皎潔的明月,不禁想起蘇軾寫的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雖然一家人不能經常相聚,但還是會彼此牽掛,互相關心,這不正正就是中秋節所傳遞的情感嗎?

 


評語:中心思想明確,內容豐富,並能借賞月抒發胸臆,表現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