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組 二等獎>:想當年,金戈鐵馬

想當年,金戈鐵馬

文:林祺雅(聖公會曾肇添中學二年級)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我凝神看著書本,細細品讀此句。當時的我還無法領略這闕詞,卻早已聽聞大名鼎鼎的抗金將士辛棄疾。這樣一位高大威武、馳騁疆場的千古人物,也會多愁善感嗎?帶著好奇和不解,我的思緒漸漸飄至百年前的南宋…

 

紹興三十二年,北宋海晏河清的時代已經過去,取而代之的是金人入侵,朝廷無力抗衡的局面。這時的辛棄疾是不識愁滋味的少年,是耿京起義軍中的一員。在圍攻金軍的返程途中,他得知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於是親率五十名騎兵,以雷霆萬鈞之勢從五萬金軍的敵營中活捉張安國,又千里狂奔至建康城把人處決。此戰讓他名聲大振,被任命為江陰簽判,從此進入仕途。

 

不曾想,昔日舞槍弄棒的手竟握起文人墨客的毛錐,從此沙場不見辛棄疾。一心想要忠心報國的他卻因為歸正人的身份不受重用,而北伐的夙願只能從他豪放又悲壯的詞中窺見一二。「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被山遮斷的是視線,還是心懷家國山河的抱負?《鷓鴣天》僅僅是代人賦,還是寄托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待到辛棄疾四十一歲,自號稼軒,開啟了長達二十年的歸隱,壯志未酬,亦難酬。他終於識盡愁滋味,萬分蒼涼,只道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英雄戎馬一生,終於在晚年等到朝廷詔令。儘管彼時的他油盡燈枯,無法赴命,但那顆至死不渝的愛國之心,仍然與他生活了數十年的土地緊緊相繫。也許是南宋的烈陽太猛,竟將年少時的昂揚意氣照得枯乾。

 

如今讀完辛棄疾的《破陣子》,我想,在憶起昔日的烽火揚州路,最後只能「醉裏挑燈看劍,僅得夢回吹角連營」之時,你是否有一刻曾埋怨過?怨天涼好個秋,縱是英雄亦沒有保家衛國的機會?怨朝廷諸多猜忌,狠心埋葬你的滿腔熱血?這位攀上高峰指點山河萬里的少年啊,你還願意當踏入低谷淺唱驀然回首的英雄嗎?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歷史長河之中,我們依然會被辛棄疾的家國情懷與熱誠所折服。即使少年已成白頭翁,卻仍會賡續赤子之心,哪怕丟失怒馬鮮衣。


評語:本文概述南宋抗金的愛國將士——辛棄疾的一生,配合其名作《鷓鴣天》、《破陣子》等內容,悲嘆懷才而不獲重用之憾。文中善用反問,每一提問,皆發人深省,更添悲壯之感,予人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