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組 優異獎>:天人共生,相輔相「承」

天人共生相輔相「承」

文:練嘉文(觀塘官立中學四年級)

 

歷史江水的沖洗之下淘盡了不少風流人物與豪傑,儘管我們無法親身目睹中國。歷史人物的風姿、無法親身體會到歷史王朝之下的榮耀,唯獨中國的精神和文化。毫不保留地流傳了下來。我們雖然沒無法看到「炎黃二帝」的英姿,卻披上了「炎黃子孫」的稱號;我們雖然未能參透天地的背後,但對於「天」的尊重卻沒有一刻被澆熄。從古至今,「天」的存在就彷如是一名提燈的引路者,經歷過長久的跟隨之下,我們發現得更多、學習得更深,最終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文化,那屬於中國人的文化。我們跟隨「天」也重視「天」,希望發掘出「天」的意義。「天人相生相成」,或許就是那民族傳承的奧秘。

 

其實有關「天」的元素一直也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拜祀的寺廟以及佈置、居所所講究的風水也是幾個例子。這些文化不外乎就是表現我們對天的敬畏。事實上這種風氣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形成了,孔子主張「天」有道德意志的特性;莊子主張人與萬物為一體;墨子主張「天」的意志主宰人倫社會的秩序、賞善罰惡。縱橫古今的儒道墨法四家也看到天的影子,這無疑展現了「天」在歷代人們心中的地位。「天」使我們進步、使我們有標準、使我們有目標。更進一步而言,「天」賦予了自然界一套獨特的規律,修築了一道連接古今文化的橋樑。翻開歷史紀載,我們會發現中國在各方面的發展無一不圍繞著「天」,從渾天儀、指南針再到載人飛船皆象徵了我們對「天」的好奇以及重視,而中國在「天」這方面的範疇所衍生的各種文化,更保障了東方火苗得以「燃」續下去。或許天若不曾存在,存在的就只可能是缺乏多元化的華夏文明。

 

「天」作為傳統文化之精髓,其豐富的民族特色、思想及其實踐活動,蘊含著中國智慧,讓我們深切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優秀本質、歷史價值及其穿越時空的當代意義。「天」是一種媒介,一個讓中國文化滲透於時間長流之中的媒介,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重要媒介。我們必須以實際行動去回應這個媒介。簡單來說,就如尊重傳統文化,做到王陽明先生所提出的「與萬物一體相通」、「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才可以有效發揮天人之間互存的局面,使我們在中華民族文化的血脈之中有所聯繫,促使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積累得以延續。在「天」帶給我們的循循善誘之下,我們對文化承傳的積極態度使「天」的「雛型」逐漸形成,或許就是對「天」最大的回報了。

 

「迷信是否屬於中國文化的一個產物呢?」實際上,天並沒有絕對的正面及負面影響。人們對「天」的錯誤概念又或者過分解讀而引致了部分封建迷信。所謂迷信,就是現代科學未能解釋到的概念,則皆認為是迷信。初步的迷信就好比趙匡胤以四戰之地,地勢無險可守的開封為都,只為眼前短觀作準,更嚴重的就只會追求一些自己所相信的事物,沒有理據、沒有理性,只有一絲衝動,甚至盲目追隨已被否定的事物。種種特點更可能影響社會,讓錯誤的觀念散播社會,並間接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幸好中國傳傳統文化之中,那些在時間的腐蝕下仍然屹立不倒的文化思想,對天人合一的追求有助於人們正確認識傳統文化,吸收傳統文化正確觀念,從而更有力地與迷信作鬥爭。

 

天是一片可以讓我們自由翱翔的領域、是中國文化得以留存下去的一大保證。

 

在時間的摧殘之下,我們身處的土地或許會改變,但那天人共存的景象及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定會在「黃炎子孫」的血脈之中一代接一代地永久承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