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組 優異獎>:中華之瑰寶——書法

中華之瑰寶——書法

文:何佩珊(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二年級)

 

何謂書法?提起書法,你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什麼?是有名的書法大家王羲之,還是那變化多樣的字體?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它,至今仍與我們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書法,是中國土生土長的藝術,更是中國五千多年璀璨歷史上無價的瑰寶,亦是「琴、棋、書、畫」四門傳統文化藝術之一,更是與京劇、武術、針灸一併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四大國粹。

 

中國書法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字的起源時期——也就是約3600多年前於殷墟發現甲骨文起,再慢慢經由前人的改進和創新演變至我們熟知的篆書、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這些階段。你或許都對它們略有耳聞:蠶頭燕尾的隸書、縱任奔逸的草書、端莊工整的楷書、行雲流水的行書等等。每個階段都產生了數量眾多的書法家和書法作品,如開頭提及過的「書聖」王羲之。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具有藝術魅力的作品之一,更被後世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此篇中,王羲之的書法氣韻生動、從容不迫,得心應手。他讓藝術風格和文字內容有機會結合起來,充分表現了王羲之與朋友聚會時快然自足之情懷。情文並茂,心手合一,被歷代學者奉為學習行書的典範。

 

遙望至今,我們書本上筋骨豐滿、筆力雄健的楷書、餐廳牌匾上美觀大方、字形扁方的隸書,又或這如同劍戟般擁有豪邁筆觸的行書,都是中國歷史上不可或缺的前人傳下的濃厚之筆。書法將線條賦予了生命力,使其在紙上自由穿梭,形態多變,或尖或彎,均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表達出自己別具一格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