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組 優異獎>:不死的秦王軍隊——兵馬俑

不死的秦王軍隊——兵馬俑

文:陳智勇(李志達紀念學校五年級)

 

兵馬俑,是一個在人類雕刻史上絕無僅有的藝術品,是一幅描繪當時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連綿畫卷,是一個個歷史難題的迷宮。

 

春節,我帶著無數的疑問和好奇,參觀了舉世聞名的西安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兵馬俑規模宏大,它坐落在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左右三千米處,建於公元前二百四十六年至公元前二百零八年,現存墓封土高四十米,佈局模仿秦朝都城咸陽,共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大約二點五千米,外城周長約六點三千米,於一九七四年被發現,至今已經發掘四個坑,總面積約二點五萬平方米。

 

首先,我們參觀了最值得一看的一號坑。坑裏不僅有兵俑,還有馬俑、車俑,真是令人目不暇給。導遊說前三排是先鋒,最後一排是後衛,背對隊伍而立,應該是防止敵人背後偷襲。仔細看這些陶俑,發現這些士兵們雖然大小、衣著相差不大,但他們的動作、表情,甚至髮型都有很大的差異。前三排先鋒,有的攥緊了拳頭,兩眼怒視前方;有的低著頭,彷彿在思考該怎樣用計,才能讓敵人大敗而歸;還有的面露微笑,彷彿已經勝券在握。那麼多兵俑排成那樣整齊的隊伍,聲勢浩大,很容易能想起當時秦王帶兵征服諸國的情形:別國的軍隊看到那樣整齊的隊伍,早就聞風喪膽,逃之夭夭。陰雲瑟瑟,秦王的軍隊把對方打得落花流水,慘敗而逃。啊,這才叫真正的軍隊呢!那樣威風凜凜,那樣殺氣騰騰,足以讓玉皇大帝的軍隊也聞風喪膽了。從這些雕刻精細的俑士身上,讓我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堅強、智慧、勇敢。

 

接著,我們也參觀了兵種繁多的二號坑。那時候沒有炮兵,有的是騎兵、馬弩手等其他兵種,可以協助步兵作戰,以便取得勝利。三號坑看起來像軍隊的指揮部。我想像著秦王的軍師坐在這裏,指揮大將、士兵作戰,打了一次又一次勝仗。此刻我想到那時候的科技和通訊都不發達,大家都是團結一致的精神作戰,這指揮部不就是戰場的「靈魂」嗎?

 

遊遍了我國既雄偉又壯觀的秦兵馬俑後,我領略到人民智慧的結晶,對古代勞動人民的之情油然而生。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兵馬俑古代文化瑰寶,兵馬俑帶給人們的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展現給人們的是一幅幅優美的畫卷;解開的是一道道歷史難題;留下的確實是一個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