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組 二等獎>:談人性本善

人性本善

文:馬天遙(保良局馬錦明中學三年級)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意為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下流的。人生出來,就擁有感知他人情緒的能力,到後來長大,便懂得以行動言語去表達內心同情他人的感受,沒有哪一個孩子是不善良的,也許只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表達出,又或是在成長的間隙中沒有得到好的教育,人性本善是上天給予我們的能力,而是否能做到如賢者般「能勿喪耳」就取決於我們自己。

 

第一,人性本善在嬰兒時期就已體現。德國一家人類進化研究所曾做過一項實驗,以研究一群嬰兒面對各種環境時如何反應和協作。心理學研究員每天在一群剛剛學會爬的嬰兒面前做簡單的動作,比如用夾子掛毛巾把書壘成堆。經過一段時間,研究員會故意笨手笨腳地搞砸這些任務,例如把夾子弄掉,與此同時,實驗室二十四個嬰兒會在幾秒鐘之內,同時表現出要幫忙的意思。根據錄像,嬰兒會觀察研究員的臉色,看到掉在地上的夾子,會手腳並用的碰過來,抓起來推給研究員旁邊,表現得十分熱誠,而研究員也不會做出表示感謝的動作和言語,但嬰兒還是會不厭其煩地幫助「笨手笨腳」的研究員,可以看出嬰兒是發自內心的,在不知道善良的定義,怎樣為之善良的前提下,便依靠著本性,知道有人掉東西是需要幫忙撿起,雖然不會說話,不會走路,但還是盡自己全力,手腳並用,撿起給研究員,這難道不是善良而遵循著人的本性嗎?因此,人在嬰兒時期依靠著本性,就已知道善良的定義。

 

第二,人幫助或是同情他人是出於人的本性,與利益無關。孟子曾在《論四端》中寫到「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這即是說現在突然看到一個小孩子快要掉進井裏,任何人都會產生恐懼同情的心,並不是為了想結交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為了要在鄉里朋友間博取名聲,更不是厭惡那小孩的哭聲,是真真正正出於人的本性,正常人絕對無法眼睜睜看著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掉入井而內心毫無波瀾,內心肯定會有難受和不忍,更別談看到那孩子痛苦的神情和呼救,出於本能,甚至會想要上前抓住那孩子,伸出援手,和那孩子的家庭,自己的名聲一切都無關。由是觀之,善良的舉動不是因利益所驅,是出於人的本能。

 

第三,在極端情況下更可以看出人的本性。就如曾在安徽,有名消防員為了營救一個女子不幸犧牲,當時那名女子從四樓跳下輕生,消防員上前營救。營救過程中,該名女子情緒激烈,對消防隊員和民警的勸說不予回應,後來那名女子突然跳樓,一名消防隊員上前施救中與其一同墮樓。即使在墮樓時,他也未曾鬆開墮樓女子的手,不幸兩人共同墮樓身亡。犧牲的消防員名叫陳建軍,年僅二十四歲,正處在人生最燦爛的年紀,生前亦參與各類滅火救援戰鬥一千三百餘次,真是讓人痛心疾首,即使他與那女子素不相識,他還是奮不顧身,即使面臨著死亡的風險,他還是以身試險,即是家有父母,他還是不顧一切,伸出援手。在女子墮樓那一刻,他不假思索,直接上前抓住他,在如此緊急的時段裏,哪有什麼思考的時間,難道不是出於人的本性嗎?因此,在危險情況下更可以體現人的善良,願意捨生取義的本性。

 

有人說:「既然人性本善,那為什麼世界上會出現犯罪和惡人呢?」其實不然,人性本善的意思是,你先天的性格是善良的,但後天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不堅守善良,還是會失去純良的本性,就好像一杯清水在碰到墨水以後,也會變得污濁,失去清澈,相反,若好好保存,清水便會自始至終保持乾淨透明。如汪精衛前半生一直為國愛國,後半生卻為一己私利,成為漢奸,所以人性本善,但是如果不堅守本心,不保持純良,還是會變得邪惡,遭到他人的唾棄。

 

總而言之,人心本是純真無邪的,但因後天的物欲,被蒙蔽了雙眼,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願我們都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保持本心,始終如一,不被世俗所影響。


評語:以人性本善為題作討論,結條理分明,表達清晰,組織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