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組 三等獎>:溫熱

溫熱

文:林熹怡(嘉諾撒聖心書院四年級)

 

「包湯圓,包湯圓,湯圓圓又甜⋯⋯」

 

奶奶唱著歌謠,又揉出了一道長橋。她望著漫天星辰,似乎思緒萬千。

 

是否有那麼一種熟悉的味道,能給予你幸福的感覺?就像獨自一人在昏暗的街道上走著走著,六時正準時亮起的街燈讓你看清楚前路,一路上陪伴著你,使原本孤單寂寞的你掛起安心的笑容?

 

於我而言,湯圓就能給我這種感覺,特別是奶奶煮的寧波湯圓。每每看著這小圓球,總令我想到「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之景:圓月高高掛天上,牆上掛著的是全家福。一家人圍著圓桌,桌中央是一大鍋湯圓。白煙升起,那濃濃的薑味充斥着整個房子。奶奶隨即撈出又大又圓,晶瑩剔透的湯圓,分到每人的碗中。每人都垂涎欲滴三千尺,急不及待要品嘗奶奶親手做的湯圓。湯圓香甜軟糯,再喝一口溫熱的薑湯,這種溫暖真是令人難忘!

 

一個小圓球,包著的豈止是餡料?小圓球包著的,還是我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

 

「湯圓」是節慶必備的食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節慶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都會圍坐一桌吃湯圓。胡秉言有詩曰:「香澤糯米做湯圓,沸水飄銀富貴鹹。入口綿甜滑潤爽,闔家歡樂醉天年。」把湯圓拿到鼻子前,即能聞到糯米的香氣。咬一口軟糯的湯圓,口腔頓時充滿著流出來的蔴蓉餡的香氣,甜甜的味道令我倍感幸福。再喝一口溫熱的薑湯,暖意盡在心頭。

 

元宵要吃浮圓子,冬至也要吃浮圓子。陳志歲《湯圓》詩云:「年年冬至家家煮,一歲潛添曉得無」。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説。一家人團團圓圓吃湯圓,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啊!

 

吃湯圓風俗早在南宋時期已有紀載。周必大在《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嘗賦此坐間成四韵》一詩中寫道:「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燦烏雲裏,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咏,附此說家風。」可見前人早在宋朝已有吃湯圓之風俗。傳到北宋時,湯圓也叫「牢丸」。蘇軾吟道:「豈惟牢丸薦古味,要使真一流天漿。」試想像一下,用一流的米漿做出的牢丸是不是令人回味無窮?

 

「夜到好!快坐下吃湯圓了!」

 

奶奶捧著一大鍋湯圓從廚房走出來。一切都沒有變,只是奶奶的背一年比一年彎。即便如此,她仍然堅持每逢一家人回到祖屋都要親自搓傳統的寧波湯圓。

 

此時,熟悉的景象重現眼前:圓月高高掛天上。月光照進窗戶,牆上掛著全家幅。一家人圍著圓桌,桌中央是一大鍋湯圓。白煙升起,那濃濃的薑味充斥着整個房子。奶奶隨即撈出又大又圓,晶瑩剔透的湯圓,分配到每人的碗中。每人都垂涎欲滴三千尺,急不及待要品嘗奶奶親手製作的湯圓。湯圓香甜軟糯,再喝一口溫熱的薑湯,這種溫暖真是令人難忘!

 

奶奶掛著慈祥的笑容看著我們吃湯圓,我好像能明白她為何望著漫天星辰,似乎思緒萬千。她之所以堅持親自搓湯圓,是為了祈求一家人團團圓圓,似乎也是為了讓這個文化承傳下去。湯圓蘊含著的不只是家人之間的互相祝福,還是代代人努力傳承至今的文化。

 

偶然抬起頭,又看到全家福。對,應該傳下去的!不只要傳給後代,還要傳揚到世界各地,把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傳為美談。中華文化值得被歌頌,值得長存下去。

 

放涼了,奶奶把湯圓翻熱,把一股溫熱交到我手中,彷彿是要把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交到我手中。

 

「包湯圓,包湯圓,湯圓圓又甜……」

 

我在廚房唱著那永恆的歌謠,再次揉出了一道長橋,把一碗溫熱交到兒孫手中。

 

你感受到了嗎?那就是溫熱。


評語:以湯圓所反映的中國人團圓概念為題,立意深刻,內容表達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