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組 三等獎>:沙場中的不朽詩魂

沙場中的不朽詩魂

文:陳慧珍(廖寶珊紀念書院四年級)

 

在中華歷史數千年的漫漫長河中,有一羣默默付出,心懷家國的勇士與英雄。他們在戰場上披荊斬棘,為守護家國和同胞而奮鬥。他們是誰?是戍守邊塞的士兵們,「男兒富邦家,豈為榮其身。」他們背井離鄉,不求榮華富貴,只為國家的富強和事業而奮鬥。

 

那些為國捐軀的邊塞士兵不一定一一被歷史所銘記,但流傳至今的邊塞詩詞,將他們深沉的家國情愫一脈相承。邊塞詩詞是他們奮戰的證明,是他們在沙場上的印記,更是他們家國情懷的傳承。

 

邊塞詩詞中展現了一個又一個英雄豪傑,在戰場上展示豪邁身姿。正如王昌齡《從軍行》中的誓言「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陽光之下,戰衣金光閃閃,從頭盔到身穿的鎧甲都透着耀目的光芒。戰士們目光炯炯有神,手握兵器,堅定地注視著前方。那是侵略家國的外敵,是將要作戰的對手。在將領的一聲令下,成羣兵馬蜂擁而上,沒有一絲猶豫。他們盔甲耀目,刀槍鋥亮,雄糾糾,氣昂昂。面對敵人毫不留情,折衝將軍,以一擋千所向無敵。縱然戰場上黃沙滾滾,金甲被磨穿,亦不能消磨他們的報國壯志。他們在戰場上英姿勃發,過五關,斬六將。大漠風沙也只會將其意志磨練得更加堅定。

 

可即使是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將士們亦要面對重重困難,就如《從軍行》中的「青海長雲暗雪山」青海湖旁是一羣陷入亂戰的軍隊,殺氣騰騰,漫漫雲霧蒸騰而起。烏雲遮暗了整個祁連山,環境險惡至極。「大漠風塵日色昏」塞北的沙漠中大風狂起,塵土飛揚,但心懷家國的將士們毫無退縮之意,仍舊目視前方,堅定不移。「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峰。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將士們抬眼便可看見玉門關旁的山巒層層疊疊,如同重重的屏障護衛着皇朝的西北邊防。此景如同來自君主的鼓舞,激勵着將士們在險惡之地繼續奮戰。他們重新目視前方敵軍,提起兵器,一揮一舞,颯爽英姿,以一擋百。如此奮戰,只為能透過烽火向君主傳遞報捷,擊退外敵保衛家國。

 

除了環境的險惡之外,戰士們還需要面對戰友離去的悲愁。「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戰場上,一抹抹鮮血濺到士兵的臉上。身旁是一個個倒下的戰友,滿地暗紅。但他們別無選擇,為了心中信念,只能繼續揮動着手中的兵器,前撲後起,繼續擊退敵軍。只願戰勝之後能將戰死沙場的士兵們帶回故國安葬,使他們不需埋葬在異鄉。

 

將士們長期在外戍守邊塞,思鄉之情自然亦是邊塞詩詞的一大主題,出自李白的《關山月》正是佼佼者「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在皓月之夜,將士滿面愁容地仰望着邊城,不知那方的妻子是否也能看到相同的圓月呢?思歸家鄉之情使將士愁眉苦顏,難以舒展。縱然是久經沙場的英雄,也不禁連連嘆氣,當中思念之情溢於言表。另一方面,妻子也向明月娓娓道來對丈夫的思念之愁,只願他能早日卸甲洗塵歸來。

 

戍邊生活雖困難重重,但將士們仍緊守崗位,保家衛國。正如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一杯濁酒下肚,又勾起了深厚的思鄉之情。可眼下邊患未平,仍有外族入侵的危機。將士們人人心懷家國,這叫他們怎能安心回鄉呢?因此,即使再苦再累,他們也願堅定不移地選擇戍守邊疆,這種精神是崇高而耀目的。

 

邊塞詩詞初步發展於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它記錄了不同朝代邊塞士兵們的生活。縱然每首詩的格調有異,但當中的家國情愫是一致的。出自王翰的《涼州詞》「古來征戰幾人回?」即使將士們深知自己可能一去不返,但為守護家國仍堅定地踏上沙場,為祖國而奮戰。這體現了中華人民堅毅不屈的民族精神及文化。「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戍邊戰士為國捐軀,保家衛國的情愫化作一首首的邊塞詩詞,世代相傳,也使得其崇高的民族氣節薪火相傳。


評語:以邊塞詩為題,選材獨特,表達有條理,結構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