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組 三等獎>:孝

文:黃浚熙(喇沙書院四年級)

 

我不敢自譽是個乖孩子,但至少聽教聽話。

 

「孩子他爸你看看,那個小孩子居然會幫他媽媽吹涼食物,多孝順啊!」

 

小時候與父母出門,他們時不時都悄聲對別人評頭論足,我總會聽在耳裏,默默記住,然後照學。久而久之,我養成了一些好習慣:父母去哪裏都盡量陪伴,逢年過節都會買禮物送給他們,十分關注他們的身體狀況,把好吃的東西留給他們……一次家庭聚會中,我幫親戚們清洗碗筷,在爺爺長時間逗留在廁所時主動去找他,我更是被人稱為「孝子」。

 

長大後,我首次了解到古人遵循的孝,什麼「身體髮膚,受諸父母,不可毀傷」,「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捫心自問,我好像都做到了。自此之後,我接受了「孝子」這個稱號,每當看到身邊人有不孝的行徑,我總會厲聲指責:「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若你對父母的劬勞視若無睹,仍自稱萬物之靈,則情何以堪!」我總站在道德高地,居高臨下,字字擲地有聲,壓得人抬不起頭,遇到些憤然離開的人,還會別過頭去,表示不屑。我感覺自己完全就是「孝」的代名詞。

 

出社會工作後,我認識了一群品行端正的朋友。我們於一次聚餐離開時,經過一條隧道,隧道中間有一位老婆婆正在擺地攤,一堆單根的香蕉、二手的餐具、軍刀、指甲鉗都散落在地上。「喂,年輕人,過來看看啊……欸,兒子!你怎麼在這?」我們中一個人漲紅了臉,我們也識趣地拍拍他肩頭,說先走一步。但通常出來擺攤的老人家都是為了生活,不得不在耄耋之年仍然工作,作為「孝子」的我,佯作離開,卻留在轉角處等他,準備給他當頭一棒,痛罵他這個不孝子。

 

「兒子,你看我多厲害,今天早上從果欄那邊免費拿到那些沒人要的香蕉,在這邊賣。我都賣了三分之二了,也賺了好幾百塊……」

 

「媽!」他怒吼。「我是沒給你家用嗎?幾百塊?還不夠我給你家用的零頭。又或者說你很孤單?我不是說了晚上會過來吃飯嗎?你留在家裏好好的等我不好嗎?」「我現在還能出來工作,幹嘛要用你辛苦賺回來的錢呢?欸,你媽以前是『廟街女王』,孤家寡人就靠路邊攤養活你,你猜沒些實力能做到哦。」「媽,你怎麼搞錯了重點呢?現在我的同事都看到了一個衣衫襤褸、天寒地凍坐在這邊賣著一地破爛的老人,還說是我媽,你猜他們會怎麼想?肯定說我是個忤逆不孝子,我的形象簡直就是一落千丈啊!」「衣服只是舊了點,有些破洞,補了還能穿,怎麼啦嗎……」「你還是不明白,算了,我現在跟你約法三章,以後不准出來擺地攤,用我給的家用出去買些新衣服穿,否則我以後都不理你了!」「好啦,老了也只好聽兒子的話了,不出來擺攤,在家裏很悶阿……」從隧道走出來,老婆婆的臉上是一片失落。

 

我的同事孝順嗎?我在回家路上不禁在想。他給了家用,又定時陪伴他媽媽啊。我上網查「孝」,第一個結果就是孝的四個層次:孝養、孝順、孝敬、孝承。他或許滿足了孝養的條件,但他絕對沒有做到後三樣。他不尊重母親喜好,非但沒有給予鼓勵,反而不讓她擺攤,原因只是母親這樣做會有損自己形象,並不孝順;他不尊敬母親節儉、事事以兒子為優先的優良品格,並不孝敬,更遑論他會把這些優良傳統傳承下去。

 

但思緒及此,我開始反思自身,我同事做的事,我都做了,我更是事事順父母的意思,除非觸及到道德底線,但是我又有沒有做到孝敬、孝承呢?母親不是從小在香港長大,社交圈子可謂是零,但她選擇去做一個最稱職的家庭主婦,照顧得妥妥貼貼,又對我循循教誨;父親是個高爾夫球迷,為了把所有資源投放在培育我成才之上,更是放棄了自己玩樂的機會。我孝順可謂是報恩的行為,從來沒有特別去想,要去尊敬父母對我的無私付出,和把這種精神繼續延續下去。一想起我一直都自詡「孝子」,登時自慚得無地自容。

 

我在下一個站下車,換乘回父母家的巴士,我要由衷與他們說聲「謝謝」。


評語:以故事形式帶出對「孝道」的反思,表達方式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