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組 二等獎>:細嚼元宵

嚼元宵

文:林舒晴(廖寶珊紀念書院四年級)

 

正月十五,這頭圓月相伴,吃一碗元宵,那頭少女新婦熏衣香,塗胭脂,戴上銀釵金冠,提燈遊街。人間二月天,一排排,一串串,條條行街流光溢彩,着了火般的熱鬧。

 

「嘭!」一個光點在邊緣暈紅的夜空炸開,點亮一片沉寂,數條發光的絲帶散開又垂落,五光十色,映得說書人的臉明明滅滅。他左手捲着本藏書,右手揮舞道:「諸位可知元夕之由來?」底下看官滿座,面前放一碟面繭,一碗油錘,等着說書人開口。

 

相傳,天界有一隻神鳥因迷路降落人間,被獵殺兇禽猛獸的獵人誤殺,天帝為之震怒,傳旨吩咐天兵把人間燒個乾淨。所幸有心善的仙女駕祥雲到人間,把消息告訴人們。於是人們在十四、十五、十六這幾日張燈結綵,燃放爆竹煙花,天帝見人間一片紅光,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滿意至極,此後,人們為慶祝劫後餘生,在每年正月十五都會舉辦元夕燈會,還衍生出看花燈、走橋、猜燈謎、舞龍等活動。

 

說書人右手一轉,人們的視線順其落在窗外的金紙龍身上,可見它上下浮動,身體一節一節掠過窗口,許久還未見尾部。有些個看官追出門外,隨那紙龍走動,不時遇上乘坐寶馬雕車的達官貴人,聞見那富貴香,急忙退讓。一旁的師傅倒顯輕鬆,他倏然往木棍上噴酒,大團火焰冒頭,活像獅子發怒,滑稽的是,幾個孩童一邊晃着糖葫蘆,一邊從他身邊鑽過,繞啊繞,繞啊繞,也就此時,小矮個子能顯些優勢。

 

若說市井小民喜愛這等熱鬧,那些個文人墨客便鍾情於燈上的謎條,如「四通八達,打一成語。」換到今日說,作為路癡的我可不就是「處處為難」?可惜古人不似我,會識路,答案便是那頭頭是道,我一想又確實有理。猜完燈謎後,逛到橋邊,會看見數之不盡的人山人海堆聚,千百隻紅螞蟻往對岸移動,此為「走橋」,據說走過就能遣百病,莫苦愁。我莫名想起,人投生時需走過的奈何橋,不知那一頭又是否有個孟婆在熬湯;不過這湯,應是給人避災用的罷。

 

須臾,天空紛紛出現了數隻螢火蟲,那暖光閃爍,紙上的詩句已看不真切。古人叫它天燈,我叫它孔明燈,多是使一管毛筆往上題字題詩,寫的詞句往往寄托了佳人才子的憧憬願望,將其放飛至上空,願望也會一一實現。雖有些像哄騙人,但習俗文化的魅力自讓人沉浸其中。唯一的不好,就是紙做的燈危險,落到木頭房子上可不免遭禍。

 

除了放上天空,當然還可以放水裏。要尋一盞荷花狀的水燈,中央通常有支蠟燭,將寫着願望的紙條捲起塞進去,順着水流放出,水燈會把你的願望寄托到遙遠的地方,讓神明接收到,從而成全。若不信,也可以只賞萬盞水燈徐徐流動,明月燈火皆倒影在水中的美景,已是人間難得。

 

至於人的願望,多半不是情,便是志。提及情,又想起元宵節亦稱為中國情人節。男子和女子難得一見,借此機會結識,相會,以及一些共賞佳景,同遊同樂的夫妻,皆是為萬千燈火祝願的情緣。如歐陽修〈生查子〉:「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瞬間幻想出一對少男少女於黃昏後相聚,共遊元夕的美好模樣。再來辛棄疾的〈青玉案〉,自是膾炙人口,「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興許辛棄疾想表達的遠不止男女之情,卻讓我們剝開華麗無瑕的外殼,看見一對與浮華世態格格不入的才子佳人,在悱惻衷情裏透露出孤高不群的志向。

 

作為春節假期後第一個重要節日,第一個月圓之夜,我家僅保留下的習俗是吃元宵,吃湯圓,以致我時常以為元宵節不過是春節的附屬品,不怎麼重要的節日。可發現從前的元夕之繁華後,我內心不由渴望起那種煙火氣來。我抬頭仰視明月,似乎隱約看到一片火紅,人們猶如螞蟻般小,密密麻麻,走動着,喧鬧着,那是曾經的元宵節……


評語:以元宵文化為題,描繪細膩,文筆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