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娛樂・危・機

#28 遊藝文化(2022年7-8月號第28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中國研究學系博士生)

2021年5月,ViuTV綜藝節目《ERROR自肥企画》的最後一集從現今娛樂碎片化現象出發,以意識流的拍攝方法提出了有關電視與娛樂的關係,在社會上獲得不少迴響。究竟人生應該追求什麼娛樂?如何追求娛樂?現今的娛樂帶給我們什麼啟示?⋯⋯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處理的哲理問題。

1985年,美國作家及教育家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發表《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媒體時代(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一書。他提及由於其身處的社會所有事情的話語模式漸以單純娛樂的方式呈現,令大家都變成娛樂的附庸,一直醉生夢死下去。這套標準隨著全球化的日趨普及而放諸四海皆準,而香港這艘位於國際洪流遊走的小漁船也不免遭到波及。君不見目前在社交媒體盛行下,不少本來屬於硬性之新聞內容逐漸流於簡化,甚至單純以圖片呈現。至於以前屬於「配菜」的軟性新聞反而因「內容農場」大量複製內容而充斥於公眾的眼球,使人陷入「楚門的世界」中。我們唯有希望有關的「事實查證(Fact-Check)」能更有效堵截目前的漏洞,使網絡環境得以健康發展。

表現藝術方面,隨著抖音等應用程式的普及,不少呈現成果的內容因時間的限制而變得空洞。另一方面在疫情影響下,許多大型的文娛活動也難以與觀眾作較短距離的互動,令到他們的發展大大受限。針對此情況,有專家建議以發展藝術科技(Art-Tech)解決此問題。藝術科技的應用並不止於社交媒體,而是使用「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 VR)」或「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等技術把表演藝術呈現於公眾面前。當然,有關的應用還要視乎對於藝術工作者的培訓以及各方人士的配合,乃至於一定資金的投入。行政長官於2020年施政報告中已提及會在目前政府各相關基金預留合共1億元,亦會提供場地和配套設施作實驗用途,然有關之成效依舊有待考察。

最後承整個節目帶出的意義所述,縱然我們看到某些事件的大潮流不可逆轉,但如果我們能夠堅持下去及讓娛樂的形式更為多元豐富,並偶爾為自己的生活帶點小確幸,必能為這個城市譜寫出一頁頁起伏跌宕的連續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