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香港商業公關文宣新趨勢

#27 尺牘文化(2022年5-6月號第27期)

文:褚珏然(自由撰稿人)

近日一項最新的市場調查顯示,香港近半廣告客戶投放宣傳開支持續增加。它們縱然投放58%的開支在目前普及的線上網絡媒體,但線下媒體的投入比例有所提升,而線上媒體中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KOL)的內容合作則有所下降。我們不妨在此窺見未來本地商業公關文宣發展的端倪。

1. 廣泛發展:深化版「蜻蜓效應(The Dragonfly Effect)」

美國企業家及商業顧問Andy Smith及史丹佛大學行銷學教授Jennifer Aaker在2010年共同提出了「蜻蜓效應」,以該昆蟲的四隻翅膀解釋社交媒體行銷妙方,包括掌握重點(Focus)、抓住目光(Grab Attention)、建立關係(Engage)及採取行動(Take Action)。我們從企業公關團隊的宣傳中,可以見到他們的廣告策略貼近市場脈搏之餘,也會保留自身特色,例如譚仔三哥米線的網絡宣傳經常利用內地新移民員工的特色廣東話建立印象,並連繫香港文化於其社交媒體帳戶帖文中。2021年譚仔三哥米線甚至舉辦線下的演唱會,除了推廣本地樂壇外,更收獲知名度。此乃繼承蜻蜓效應後配合香港轉變而衍生的混合宣傳模式。

2. 精雕細琢:公關內容及與受眾互動管理

一般論者往往以為企業廣告文宣沒有公文的尺牘規範,可事實上這些文宣的背後藏著抓緊受眾心理的複雜計算。這種情況尤其顯示於自媒體運營者,如YouTube香港2021年度熱門創作者第1位的《試當真》頻道活用偽紀錄片《Channel需要⋯⋯》及NFT項目「Next Trial Run」強化自身觀眾的認同。當獲得一定知名度後,他們則爭取更多廣告客戶贊助,以反饋於頻道其他項目。至於該頻道創辦人游學修和著名媒體人蕭若元爭論香港電影前景及媒體發展議題時,游氏更是直接運用頻道和蕭氏交鋒,並在獲得上述獎項後直接向蕭氏「請教」。這些以目標為本的公關策略,與舊日的新聞發布強調大眾認可大相逕庭。

 

3. 承先啟後:廣告歌即將復興

香港的廣告發展中,廣告歌作為簡單直接的公關宣傳工具,一直佔有崇高地位。相信不少電視世代對於耳熟能詳的廣告歌均琅琅上口,如《如果…陽光》、《情深說話未曾講》等。可惜自2010年起傳統媒體逐漸喪失對香港文化的絕對主導權,不少廣告歌曲逐漸以低成本二次創作在網絡中流傳,如100毛參照黎明《對不起,我愛你》而衍生的《對不起,我愛越南啡》則嘲弄黎明在一次清唱原曲時走音事件。隨著香港樂壇因不同選秀節目捧出組合及歌手如MIRROR、COLLAR、MC張天賦等,而唱片公司也因應營商環境改變願意製作更多元的音樂,例如情歌以外的跳唱、電子音樂、理念型歌曲等。[1]我們可以期望未來將有更多商業機構願意和歌手合作,達致「樂壇中興,文化商業並行」之效。

當然,上述分析依然受到許多實際環境的影響,如香港社會的政經動向、民情改變等。然而有關這些「新型尺牘」創造全新一代文化的發展,依然是值得我們繼續關注。

後記:今年5月下旬某公司的天價寶寶模型擺設撞毀事件引起全城關注,而公司的常規新聞稿回覆為其公關形象引來巨大負面影響,值得大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