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堂>:旗袍之美

#26 衣飾風尚(2022年3-4月號第26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中華傳統服飾

說起中華傳統服飾,腦海中自然而然想起各種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服裝,不但有袍服、深衣、漢服、長袍馬褂、唐裝、旗袍,還有各種各樣的少數民族服裝,而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其中極具特色的旗袍。

旗袍的由來

旗袍,旗人之袍,換言之,即是滿族人的服飾。滿清入關以後,從草原上帶到中原的除了剃髮結辮,還有這後來被稱為代表東方女性之美的旗人之袍。現代的旗袍蛻變於清人傳統之袍,兩者相比,樣式、剪裁、顏色等方面都格外不同,簡而言之,就是現代旗袍更具女性婉約之美。

雖然旗袍的由來眾說紛紜,有人說原為滿族男子服飾。清末立憲運動期間,女性深受西方思想影響,追求男女平等,興起一股女性穿著男式長袍外罩馬褂的風氣,以示立場;也有人說旗袍原為滿族女性服飾;還有一種說法是旗袍本來就有男女款式之分。但這都無關輕重,我們只要知道這旗袍就是源於滿族的傳統服飾即可。

旗袍的發展

廣義上的旗袍始於一九二零年代中葉,由當時中國第一港口兼國際城市上海帶起。當時引領穿著旗袍風潮的除了學生、妓女、歌舞廳小姐,還有影視歌手,正正有了她們的大力推動,旗袍發展有如燎原之火,在資本主義的眼底下,瞬間引爆了旗袍「摩登」服裝年代的「黃金十年」,使旗袍成為當時中國最為時尚的服裝潮流,也定義了旗袍之美,即中國女性之美的國際形象;時至一百年後的今天,穿旗袍的中國女性依然是國際友人眼中的東方美人形象。

 抗戰以後,旗袍發展出現分歧。在內地,旗袍被視為資本主義象徵,屢受打壓;但卻在香港掀起新風潮,南下的上海旗袍師傅,為旗袍賦予了新的活力,甚至成為了香港人眼中富貴的象徵。

旗袍風靡幾十年後,到了七、八十年代,隨著全球化的影響日漸深遠和地區的經濟起飛,旗袍的潮流逐漸退出時尚舞台,被外國潮流所取代。然而,在某些場合或情況下,旗袍卻成為了特別的一員。

現代旗袍

旗袍有分「京派」和「海派」,京、海二字是指北京、上海。「京派」旗袍設計端莊傳統,沉穩大氣,長度過膝,顏色清雅,比較保守;海派旗袍則因為受到西方思潮影響,剪裁修身,設計大膽,以表現女性曲線美為目的,款式也更為繁多。

今天的旗袍已不再流行於大街小巷之間,亦淡出於人們眼前,但在中國一些重要的場合,仍常見其蹤影,先後為中國女性外交人員和大型國際活動場合禮儀小姐指定服飾,甚至於政要夫人或明星也極其偏愛穿著旗袍,如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女士、習近平夫人彭麗媛女士、女性文學家張愛玲女士、歌星鄧麗君女士、影視藝人金星女士等,都是旗袍愛好者。

旗袍之韻,女人之美

歷史賦予了旗袍特殊的地位,在時間的洪流中,旗袍一度成為了潮流的頂峰、審美的極致,不但盛行於華人世界,還耀目於歐美國外地區,使旗袍成為了代表中國文化的重要組件,更象徵了東方女性之美。

山河已舊,故有之潮流已然遠去,但曾經之盛名卻深植人心。旗袍之美,不僅限於展現女性美好身裁,還附帶了性別解放、階級印象、民族象徵等意義。潮流是波動不穩的,經典是永恆不變的,旗袍既是潮流,也是經典,時間帶走了旗袍街頭巷弄的潮流,卻賦予了它儀典代表的經典。很遺憾,今日之旗袍留下給我們的,更多的是對往日民族象徵和繁榮過去的回憶,而其工藝傳承和文化承載難免地日漸退出人民文化世界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