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共享>:〈在風中〉教學有感——兼教學活動分享

〈在風中〉是也斯的一篇散文,收錄在不同教科書。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除了「步移法」、「定點描寫」,都落在「間接描寫」上。談起「間接描寫」,很多學生都覺得是作者自覺、很有意識地處理景象,但〈在風中〉一文,景象處理很自然,沒有刻意之感,作者仿似只是將眼前所見,還原出來。學生很難理解這種寫法的美感,只知道課文少見修辭。課文末端,也斯留了一段「給學生的話」:「不用既定觀念去看,不用別人已有的成語文字去寫,你會看到什麼?」由此看來,也斯有意用不加修飾的言辭寫風中城市,文中所謂的「間接描寫」其實來自也斯的觀物觀。

理解也斯在〈在風中〉的觀物觀,「繪畫教學」是一個很好的媒介。「繪畫教學」在中文教學上並不罕見,但大多用在古典文學教學,例如《山居秋冥》,但是到了白話文教學,就很少用到繪畫教學。由文字轉化成畫面是一個不容易的過程,用繪畫形式有助引導學生想像出文中畫面。〈在風中〉很適合運用「繪畫教學」,文中的物象、觀物角度、風等,都能檢測學生是否能理解課文。繪畫上,繪畫「風」最難,值得利用畫作,在課上討論:風是看不見的,〈在風中〉寫垃圾、招牌,刻劃風勢,但在繪畫上又如何處理呢?有些學生畫波浪線代表風,這種手法算作直接描寫;有些學生只畫風中景物,如文中的間接描寫,但繪畫是片刻的捕捉,很難兼容太多動態。這樣又可以討論文與畫的分別與局限。

學生透過繪畫,還原文中景象,再請他們先忘記課文內容,根據自己的畫作,以自己的文字描述畫作。這個教學設計,能夠斷裂畫出來的景象與文中內容的連繫。文字作品,看似是仿作課文內容,卻又經過多一層繪畫活動,以作間隔,消除了學生模仿作者行文風格的意識。「既定觀念」、「別人已有的成語文字」,學生難以理解這些觀念。學生的文字作品,大多修辭味很重,加入很多主觀意識,脫離不到「既定觀念」。對比學生作品與課文所寫,稍作引導,便能讓學生感受作者所說的「既定觀念」、「別人已有的成語文字」,亦能感受〈在風中〉的美感。

生:吳碧盈(中學二年級)

選取段落:風,吹散了一切。搖搖欲墜的招牌在半空中懸掛,沒了霓虹燈的映襯,它好像失去了姿彩。殘缺的一地雜物棄置在路面,這是風來過的憑據。綿綿細雨輕輕拍打著地面。灰矇矇的天映照了一旁的水氹。這一切的一切彷似都流露了絲絲的傷悲,猶如一切的風暴還未過去。

26-學習-1
26-學習-2

生:費昀格(中學二年級)

選取段落:天空中,烏雲翻滾著,奔騰著,從四面八方漫過來,越來越密,千軍萬馬直向屋頂壓了下來。地上的紙張像風箏一樣,四處飄揚。路盡頭的海洋,彷彿一隻咆哮的怪獸,張開血盆大口,把人吞進那無盡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