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華服」帶大家生動地了解中華文化

內地近年再次興起「漢服熱」或「漢服日」,香港的非牟利機構——夫子會也於2021年舉辦華服活動,推動華服知識在香港的傳播。其實從事歷史文化教育的工作者,可把華服文化知識放進中學中國歷史及公民發展二科內,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中國傳統衣飾文化。[1]

2019年特區教育局發布《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中國歷史科課程指引中一至中三)》,談及中一年級中國歷史科,要教導學生史前至隋唐文化,如教授漢代史事時,要講述漢代與中外文化交流;教唐代時,要教導唐代婦女的生活面貌,如服飾打扮及社會娛樂等內容,並從生活中學習中華文化知識。2021年教育局發布《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指出,要從多元文化及社會中,傳承中華文化傳統。華服正是中華文化傳統衣飾,教師接受傳統華服知識後,可引領學生思考怎樣在當代社會以現代時裝設計特色,重新闡述華服在當代世界的意義。

華服的特色主要為:交領、右衽,不用扣,用繩帶繫結。華服也有禮服及常服之別。形制上,主要是「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是指下裙;另有「深衣」制,在古代是指把上衣下裳相連;亦有「襦裙」制,為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是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襦裙是婦女喜愛的衣服。

至於配飾方面,頭飾是華服的重要部分。古代漢族男女成年後,均把頭髮結成髮髻盤在頭上。男子也常戴冠、巾、帽等;女子髮髻也可佩上珠花等飾物。近年內地興起「復穿」華服(漢服)運動,青少年在婚禮、壽宴、喪禮及節慶活動上穿華服,其中以穿交領右衽為主,也有盤領、對襟款、高腰襦裙、襦裙、圓領袍衫等。依學者研究,曲裾是流行於秦漢款式;高腰襦裙是隋唐兩代女子流行時服。

教育局可以多推動華服教育,而高等院校除了可考慮在文化學科及時裝設計學科課程中加入華服知識,也可以舉辦華服時裝表演(catwalk);歷史教研的工作者可為漢唐華服進行講解,結合跨學科的教育,把漢唐華服成為中學中國歷史科及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教學內容,從生活中傳播中華文化。

中國華服日選定於農曆三月初三,內地不少男女穿上「交領右衽」衣飾。傳說此天為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誕辰,民間在此天向國人說明不要忘記中華民族的根本及民族血緣來自黃帝,子孫更應繼承與開拓先賢美德。

[1] 雖然古代曾有漢服與華服之別,但當代學界及相關專業人士多認為二者概念是相通的,故本文以華服概念概括漢服。

明代襦裙
明代襦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