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將持續更新,敬請留意。

1. 講座 👨🏻‍🏫

    講座內容 日期 時間
1 彭淑敏博士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暨副系主任)
探索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重温:https://youtu.be/Q3KCW95SFys

5 月 13 日 (星期五)
下午3:30-5:15
2 麥勁生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香港在承傳南北武術的角色

重温:https://youtu.be/lzQnBX-e1M0

5 月 20 日 (星期五)
下午3:30-5:15
3 區志堅博士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故事具現:
盂蘭文化的實踐及節慶活動
重温:https://youtu.be/SQL-O8aEih4
5 月 27 日 (星期五)
下午3:30-5:15

2. 講者推薦之相關參考資料 📚

非物質文化遺產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香港藝術學院:《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

朱詠筠編著:《傳統、現今與反思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教材套》。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2016年。

黃競聰:《香港非遺便覽與實踐》。香港: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2017年。

高寶齡、陳財喜、伍婉婷等:《發現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香港》。香港:中華書局(香港) 有限公司,2019年。

何耀生:《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風俗傳承 延續工藝》。香港:明報出版社,2010年。

何耀生:《香港風俗及節令文化》。香港:明報出版社,2008年。

賽馬會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眾教育計劃 : 《我們的文化瑰寶 : 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資源套》,香港: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2016年。

表演藝術

1. 粵劇

梁寶華、梁信慕編:《粵劇藝術之創意:表演、劇本、音樂、傳承》。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本土文化及創意教育研究觀測所,2012年。

黃兆漢:《長天落彩霞:任劍輝的劇藝世界》。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

阮兆輝著、梁寶華編:《生生不息薪火傳:粵劇生行基礎知識》。香港:天地圖書,2017年。

2. 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

葉德平、黃競聰編,Stella So 插圖:《西貢・非遺傳承計劃 : 西貢麒麟舞》。香港:菁藍文化,2019年。

西貢非遺傳承計劃 —— 麒麟的特色及禮儀(圍龍)

3. 全真道堂科儀音樂

《香港全真道堂科儀音樂電子資料庫》 : 《宣傳小冊子》

黎志添、游子安、吳真:《香港道堂科儀歷史與傳承》。香港:中華書局(香港) 有限公司,2007年。

黎志添、游子安、吳真:《香港道教:歷史源流及其現代轉型》。香港:中華書局(香港) 有限公司,2010年。

4. 南音

李潔嫦:《香港地水南音初探》。香港 : 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2000年。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編製:《南音遊記:行到邊 唱到邊》。香港:康文署,2018年。

南音遊記 —— 行到邊.唱到邊 @ 元朗區

5. 長洲太平清醮

蔡志祥:《酬神與超幽》。香港:中華書局(香港) 有限公司,2019年。

蔡志祥:《打醮:香港的節日和地域社會》。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

6.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

廖迪生:《大澳端午龍舟遊涌2021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香港 : 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2021年。

7. 香港潮人盂蘭勝會

胡炎松:《盂蘭的故事》。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9年。

陳蒨:〈盂蘭勝會派大米 潮人祭祖悼同鄉〉,「歷史文化:仁大開講」,《文匯報》教育版專欄(2021年3月22日)。

陳蒨:《潮籍盂蘭勝會: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體回憶與身份認同》。香港:中華書局(香港) 有限公司,2015年。

香港虛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 :《香港佛教三角碼頭盂蘭節的小壇》

8. 中秋節大坑舞火龍

Stella So,《妙繪.香港非遺-大坑舞火龍》。

鄧子健:《香港傳統習俗故事》。香港:新雅,2016年。

大坑坊眾福利會:《大坑坊眾福利會六十周年紀念特刊》。香港:大坑坊眾福利會,2006年。

9. 黃大仙信俗

編輯委員會:《善道同行——嗇色園黃大仙祠百載道情》。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22年。

吳麗珍、林健雄:《香港黃大仙》。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年。

10. 宗族春秋二祭

黃競聰、朱詠筠:。香港: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2021年。

11. 香港天后誕

黃競聰、朱詠筠:。香港: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2021年。

陳天權:《香港節慶風俗》。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年。

廖迪生:《香港天后崇拜》。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

12. 中秋節—薄扶林舞火龍

明愛社區發展服務:《薄扶林村:太平山下的歷史聚落》。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2年。

13. 正一道教儀式傳統

黎志添、游子安、吳真:《香港道教:歷史源流及其現代轉型》。香港:中華書局(香港) 有限公司,2010年。

黎志添、游子安、吳真:《香港道堂科儀歷史與傳承》。香港:中華書局(香港) 有限公司,2007年。

15. 涼茶

江潤祥、陳樹棠:《香港草藥與涼茶》。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年。

陳虎彪、郭岳峰 :《龜苓膏與香港涼茶》。香港:萬里機構,2009年。

16. 古琴藝術 (斲琴技藝)

《斲琴傳承 弘揚非遺》

蔡福記中西樂器製造廠

劉楚華編:《琴學論集:古琴傳承與人文生態》,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10年。

17. 港式奶茶製作技藝

李亞妹:《一對絲襪,一杯奶茶:奶茶流動的故事》。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21年。

18. 紮作技藝

曾兆賢、楊煒強:《花牌》。香港:香港兆基創意書院,2012年。

19. 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

林春菊、新裝如初:《別出心裁:香港華服製造的故事》。香港:萬里機構,2017年。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編製:《守藝傳芳 : 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傳承計劃2018》。香港:康文署,2018年。

李惠玲:《男裝長衫:歷史文化與工藝》。著者,2021年。

閱讀

彭淑敏:〈追憶歷史年華:香港節慶文化旅遊〉,《文路》16期(2020年6月),頁24-25。

彭淑敏:〈認識非遺保育 重視真摯情感〉,「歷史文化:仁大開講」,《文匯報》教育版專欄(2021年12月20日)。

施仲謀、杜若鴻、鄔翠文編:《香港傳統文化》。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3年。

廖迪生:〈「傳統」與「遺產」——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意義的創造〉,載廖迪生主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東亞地方社會》。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香港文化博物館,2011年,頁259-282。

鄒興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經驗〉,載廖迪生主編: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東亞地方社會》。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香港文化博物館,2011年,頁111-137。

非物質文化遺產

廖迪生:〈「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概念,新的期望〉,載廖迪生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東亞地方社會》。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2011年。

蕭國健、遊子安主編:《華南歷史民俗與非遺 》。香港: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嗇色園,2019年。

廣東武術及其醞釀條件

曾超勝等:《廣東武術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

馬志斌:《嶺海武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郭裔:《晚清民國時期的廣東武術》。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

袁展聰:《不均等的對抗——鴉片戰爭中廣東海防快速崩潰的遠因》。香港:天地圖書,2018年。

Tobie Meyer-Fong原著,蕭琪,蔡松穎譯,《躁動的亡魂: 太平天國戰爭的暴力、失序與死亡》。臺北:衛城出版,2020年。

鄭德華:《土客大械鬥:廣東土客事件研究1856-1867》。香港:中華書局,2021年。

體育與武術改造

Andrew D. Morris, Marrow of the Nation: A History of Sport and Physical Culture in Republic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杨瑞松:《病夫,黃禍與睡獅》。臺北:政大出版社,2010年。

萬樂剛:《張之江將軍傳》。北京:團結出版社, 2015年。

胡玉姣:《乃文乃武、惟精惟一:上海精武體育會體育現代化研究1910-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香港武術

Linda Lee, The Bruce Lee Story (Burbank, Calif.: Ohara Publications, 1989).

中華國術總會:《香港武林》。香港:明報出版,2015年。

黎明海:《功夫港漫口述歷史1960-2014》。香港:三聯,2015年。

Man-Fung Yip, Martial Arts Cinema and Hong Kong Modernity: Aesthetics, Representation, Circulatio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7).

張雪蓮:《佛山武術史略》。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

Daniel Miles Amos, Hong Kong Martial ArtistsSociocultural Change from World War II to 2020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21).

典籍

(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佛說盂蘭盆經〉,載於《龍藏:大乘經五大部外重譯經(乾隆大藏經)第29冊》(桃園縣中壢市 : 財團法人桃園縣至善教育事務基金會,2007)。

(晉)葛洪:《枕中書》,載於陳建華,曹淳亮主編:《廣州大典第412本第53輯(子部道家類第29冊)》(廣州:廣州出版社,2008)。

(南朝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大正藏》第5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唐)宗密:〈盂蘭盆經疏〉,載於《龍藏:大乘經五大部外重譯經(乾隆大藏經)第100冊》(桃園縣中壢市 : 財團法人桃園縣至善教育事務基金會,2007)。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清)顧廣圻校勘:《禮記》(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0)。

 

書籍

(日)田仲一成著,錢杭、任余白譯:《中國的宗族與戲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日)神崎宣武著,何姵儀譯:《日本的季節文化:鏡餅、盆踊、秋季彼岸、夜神樂》(新北市:遠足文化,2015)。

王永一:《圖解韓國文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8)。

史慧玲:《傳統習俗事典The Traditional Handbook修訂版》(香港:文化會社,2017)。

朱慧玲:《嶺南文化概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4)。

余世存:《節日之書:余世存說中國傳統節日》(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9年)。

巫美梅,劉鋭宏合著:《拜祀衣紙紮作與香港民間風俗》(香港:中華文教交流服務中心,2011)。

李文環,林怡君:《圖解台灣民俗》(台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13)。

周佳榮:《傳承與開拓︰香港潮屬社團總會發展史》(香港:中華書局,2020)。

周樹佳:《鬼月鈎沉:中元、盂蘭、餓鬼節》(香港:中華書局,2015)。

林保淳:《俗文學20講—民俗與節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19)。

林凱龍:《潮汕古俗—四海潮人的精神家園》(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7)。

林瑋嬪:《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

武世同:《中國人的20個傳統節日》(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年)。

金富軾著,孫文範校勘:《三國史記》(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施仲謀等編:《香港傳統文化》(香港:中華書局,2013)。

胡炎松:《盂蘭的故事》(香港:三聯書店,2016)。

胡炎松:《盂蘭的故事》(香港:三聯書店,2019)。

徐振邦:《七月講鬼》(香港:次文化堂,2014)

馬重奇,周麗英:《中國古代文化知識趣談(第三版)》(香港:導師出版社,2003)。

區志堅,黎漢傑:《香港盂蘭文化與當代社會》(香港: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初文出版社,2017)。

區志堅等編:《多元視角:二十一世紀中華歷史文化教育(教育現場卷)》(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0)。

梅心怡,趙家璧:《江戶 一八五三年》(台北:聯經出版,2014)。

陳蒨,祖運輝,區志堅合篇:《生態與文化遺產:中日及港台的經驗與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14)。

陳蒨:《潮籍盂蘭勝會: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體回憶與身份認同》(香港:中華書局,2015)。

陳澤泓:《潮汕文化》(台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曾展章:《華夏歷史年表筆記上冊》(香港:心晴行動慈善基金,2018)。

黃丁盛:《台灣節慶百戰指南:100個熱鬧滾滾的節慶盛會×500福精彩震撼的節慶之美》(新北市:遠足文化,2013)。

黃照康:《香港傳統節慶遊》(香港:萬里機構,2012)。

楊蔭深:《神仙鬼怪》(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7)。

雷薩・阿斯蘭著,吳煒聲譯:《造神:人類探索信仰與宗教的歷史》(新北:衛城出版,2020)。

劉志文主篇:《廣東民俗大觀(上卷)》(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7)。

劉蜀永:《簡明香港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

蔡志祥:《酬神與超幽:香港傳統中國節日的歷史人類學視野》(香港:中華書局,2019)。

蕭國健,游子安:《華南歷史民俗與非遺》(香港: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嗇色園,2019)。

4. 文聯會雙月刊《文路》 (1至25期)📖

5. 文聯會《小嘴巴.大世界》電台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