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造地設>:魔法石與鐘樓

圖、文:岑智明(前香港天文台台長)

2021年12月,有歷史愛好者在茂密的叢林中發現三件1903年設置的香港維多利亞城界石,引起一陣找尋界石的熱潮。原來再早幾年,兩位熱心的朋友與筆者亦在灣仔寶雲道附近發現了1884年已經設立的一塊子午線石柱,連接這標記與另一塊早已屹立於香港天文台總部的石柱就是香港的子午線。

也是2021年12月,為了紀念尖沙咀舊火車站鐘樓鳴鐘100周年,自1950年停止鳴鐘的鐘樓亦再次響起鐘聲。12月9日筆者有幸與幾位參與推動這次盛事的好友出席鳴鐘啟動禮,看見啟動禮半小時之前已有大批市民在鐘樓附近等候,可見大家都非常期待鐘聲再次響起。

那麼,上述兩塊「魔法石」與鐘樓又有什麼歷史淵源呢?

自十九世紀開埠以來,航運是香港的經濟命脈。要確保船隻航行安全,必須提供準確的報時服務。這就是香港天文台在1883年成立時的其中一個任務。與世界各地的天文台一樣,香港天文台利用時間球向海港船隻提供報時服務。第一代的時間球塔安裝在尖沙咀前水警基地,於1885年1月1日開始運作。

寶雲道附近的子午線石柱(右)及天文台總部的子午線石柱(左)(圖片來源:香港天文台)
寶雲道附近的子午線石柱(右)及天文台總部的子午線石柱(左)(圖片來源:香港天文台)
香港子午線(圖片來源:地政總署)
香港子午線(圖片來源:地政總署)

1884年天文台設立一台名叫中星儀的天文儀器及兩塊子午線石柱來測定香港標準時間,這個標準時間是以當地的子午線作為基礎,簡單來說,當太陽每天經過子午線時,就是當地的正午十二時。這兩塊「魔法石」默默地為香港界定標準時間的子午線達半個世紀,後來因計時方法出現了其他新技術而逐漸被停用、荒廢甚至遺忘。直至2016至17年才再次被發現。

至於天文台與鐘樓的關係,首先準確報時對火車運作和乘客都非常重要,因此早於1919年,天文台每小時透過電報向尖沙咀火車站發送報時信號,讓整個車站的時鐘都準確與天文台測定的標準時間同步。鐘樓的銅鐘在1921年3月21日下午3時首次響起,正是利用天文台提供的報時信號。翻查當年的報章,發現時任天文台台長卡勒士頓(Thomas F Claxton)先生亦有出席首次鳴鐘的啟動儀式講解授時方法。一百年後筆者與現任天文台台長出席「百載鐘鳴」啟動禮,確是百年難得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