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器>:香港電影業關鍵詞

#25 是日放映(2022年1-2月號第25期)

文:林朗晴(自由撰稿人)

#入場人次最多的港產片:

1982年上映的動作喜劇片《最佳拍檔》,票房達2,600多萬元,以當年平均12元一張戲票計算,即有217萬人次入場觀賞,差不多是當年香港4成人口。更厲害的是,這項紀錄已保持了40年,至今仍未被打破!

#首部港產動畫電影:

若以長片(80分鐘)計算,非《七彩卡通老夫子》(1981年)莫屬了!它更榮獲第十八屆金馬獎最佳卡通片呢!可是這動畫多依靠台灣技師製作,所以要認真計算的話,《小倩》(1997年)便是首部港產動畫電影了。

#一人一票:

以往,市民常常偷偷地帶同沒持戲票的子女一起到戲院看電影共敍天倫(亦即「走飛」),節省不少金錢。直至1961年10月,警務處牌照課下令戲院必須嚴格執行「一人一票」,頓時影響不少地區小戲院的生意。

#戲院小食:

竹蔗、雞腳、炒栗子、煨魷魚⋯⋯這些皆是昔日觀眾看電影的最佳伴侶,戲院門外的流動熟食檔總是忙過不停。隨著連鎖式的西式多影院組合戲院於1985年起陸續開設,加上舊式大戲院相繼結業和市民衛生意識提高,爆谷、熱狗和汽水便取代了港式小食,滿地食物渣滓的場面不復見。

#星期四上映:

大家有留意到電影大多是逢星期四上映嗎?這是為了配合香港的生活模式呢。上世紀50年代,市民想在周五或周末看電影的話,都會從報刊了解有什麼電影,換言之周五的報刊便是宣傳電影的黃金機會。所以,電影公司通常安排在周四舉行試映會或首映,那報刊編輯便可即日撰寫影評或介紹,翌日刊登,為電影宣傳。此做法可算是香港特有,至今仍維持呢!

#戲院和街名:

天后的銀幕街與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息息相關。早在上世紀20年代初,黎民偉兄弟在此處開設了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其後,這公司再創立了香港首間華資戲院——新世界戲院,故此街道取名為銀幕街。

中環的戲院里,顧名思義和戲院有關。約1911年,香港影畫戲院於此處建成,後於1924年改建為皇后戲院;不久,娛樂戲院也坐落於此,不少官員和市民常前來戲院里看電影。可惜在時代巨輪下,現時戲院里已沒有戲院了。

#解畫:

我們的日常用語「解畫」,其典故是源自上世紀的電影業。早期電影都是無聲片,戲院會聘請解畫員(如圖),於場內向觀眾繪形繪聲的講述戲情,令觀眾了解影片內容。後來有聲片取代了默片,解畫員很快便被淘汰,只有一些非華語電影偶然還需要解畫員幫忙向觀眾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