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臺灣歌影視作品的「小確幸」

文:褚珏然(自由撰稿人)

最近拜讀臺灣地理學者黃宗儀的《中港新感覺:發展夢裡的情感政治》時,其在書中的最後一章提到臺灣的「小確幸」令香港不少人嚮往臺灣的生活。縱然不少臺灣本地民眾自嘲生活的地方是個「鬼島」,生活質素未如理想,然而筆者不否認許多人受香港近年的政經情勢影響,依然考慮移民到當地定居。茲認為這些「小確幸」可以從臺灣的歌影視作品中找到,影響著香港乃至世界對於臺灣文化的認知。

自2000年代起,臺灣偶像、校園影視作品大行其道,令「哈台」風潮開始湧現,知名作品有《流星花園》(2001年電視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年電影改編自臺灣作家「九把刀(原名柯景騰)」的同名小說)、《我的少女時代》(2015年電影)等。另外,《海角七號》(2008年電影)及《看見台灣》(2013年紀錄片)等作品也能夠把臺灣的自然風貌充分展現於人前,令不少人希望感受島上的一草一木。當我們把香港與臺灣經濟情況相比,東方之珠的競爭優勢確實明顯。然而當談到所謂的「慢活」人生和「心中有富」的情況,這個城市則與福爾摩沙相形見絀。

無可否認,「小確幸」已經延伸到臺灣社會的一種價值觀。另一臺灣旅美傳播學者岳心怡(Hsin-I Sydney Yueh)在其著作《臺灣大眾文化與認同政治:撒嬌世代》(Identity Politics and Popular Culture in Taiwan: A Sajiao Generation)上提到臺灣出現的「可愛文化」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臺灣解嚴的結果,而歌影視作品的帶動也是功不可沒的。知名藝人楊丞琳有綽號「可愛教主」,正是因為她以歌曲《曖昧》、《理想情人》等這種文化的代表人物。至於另一藝人郭書瑤早期的形象也是走所謂的青春年輕路線,例如有單曲《愛的抱抱》。她們如和對岸的中國內地藝人相比,則是顯得嬌滴滴,並希望把「小確幸」帶給大家。

近年,臺灣歌影視已經逐漸有更全面的發展,如《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2018年電影)、在串流平台上架的電視劇《國際橋牌社系列》、《華燈初上》等顯示他們正嘗試著更多元的題材。筆者相信這種「小確幸」已經不限於原本的製作模式,而是協助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走向更廣闊的舞台。

參考書籍

– 黃宗儀:《中港新感覺:發展夢裡的情感政治》(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 Yueh, Hsin-I Sydney. Identity Politics and Popular Culture in Taiwan: A Sajiao Generation. Lanham: Lexington Books,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