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食主義>:秋冬時節宜燒烤

        秋冬天最適宜燒烤,主要是室外氣溫較低,相約家人或朋友,海邊山上,圍爐取暖,燃炭烤物,各有風味,各有景色。年輕時通常會到海邊的燒烤場,想吃什麼便買什麼,相對比較自由。「丸腸扒翼」之外,會用錫紙包牛油金菇,有朋友喜歡吃燒賣,也照樣買來烤一烤,味道其實很好。多年過後,烤燒賣變成了串燒界的「名物」。我試過買些蒸好現吃的包點來燒,有次朋友生日,買來半打壽桃包,外皮烤得乾脆,包餡軟綿,比起蒸熱的壽桃包多一份焦香。不過烹調方法兼蒸帶烤,不是人人都懂欣賞,好幾次想再買再燒,都給同行的友人阻止,只能說接受程度各有不同,滋味獨享是常有的事。

  現在年紀大了,燒烤大多到燒烤場或朋友住處的場地,選擇燒烤場主要是爐炭用具、飲食器皿一一提供,基本食材備用任取,適合朋友放工一聚,歡愉過後,可以立即盡興而歸,收拾的工作由店員待辦。如果想私人一點,會到朋友住處的燒烤場地,人少寧靜,能夠細語傾談,有時聊起家庭事、職場事,也不用忌諱擔心。無論到哪種場地,大家都會買些自己想吃的食材,燒蠔、燒蜆、燒蝦較常見,有時會見到三文魚或斧頭扒,鹽燒烏頭也位列其中。我也會添置一些心儀的食材,有時試烤月亮蝦餅,有時炭燒鴨胸,烤整支粟米配牛油和蜜糖,是看似簡單但十分美味的做法。

古代燒烤爐

古代同樣有烤肉。清代《順天府志》就提到「燒烤肉」,即是「取小豬烤之」,類同現今烤乳豬的做法。文章亦有談到,如果不是用小豬來燒製的,就叫作「爐肉」,延伸成「明爐燒肉」,不難明白,就是我們常吃的燒肉了,一件件切好醃製來燒,再切成我們想要的大小。同樣可以燒的還有羊肉,不過我們較多煮成羊肉煲,吃飯時上一煲,邊煮邊吃,夾些羊肉,蘸椒絲腐乳,惹味又暖身。羊肉吃完還可以加點生菜,用汁來煮,延續羊肉豐腴的餘韻。

烤羊肉串和烤全羊於不同地方聞名,「烤羊肉」甚至成為詩作的題目,清代《都市叢載》有這樣的記載:「嚴冬烤肉味偏高,大酒缸前轉一遭,火炙最宜生嗜嫩,雪天爭得醉燒刀。」詩中所指的「味」,不是食物的「味道」,而是在寒冬中食烤肉,此刻的「風味」更高,試想想在炎夏圍爐烤肉,肉未烤成,人已經汗流浹背,還談什麼風味呢?嚴冬氣寒,以暖身為要,火暖、肉暖、酒亦暖,以酒配肉,古今吃法同樣。「炙」字,肉在火上,羊肉直接燒烤最為滋味,烤時注意時間不能太長,肉略帶生就能吃出鮮嫩,跟我們吃西餐時,選擇肉食成數的情況一樣。「燒刀」即是燒酒,落雪天時人人都爭着喝,暖胃解膩。現代吃羊肉不一定要配酒,喝茶飲水更能品嚐原味,怕膻的可配孜然粉或七味粉同烤,是羊肉的另一種吃法,但滋味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