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食主義>:大牌檔:自此一家香港電影場口

文:薇言勁(香港八十後港女文青,內容策展人)

香港人哈台灣哈日本哈韓國,相反台灣人、日本人、韓國人等也會哈香港,尤其在1980至1990年代。在旅遊書未流行的年代,外國人猶如現時香港人看罷韓劇就飛到首爾大玩Treasure Hunt,憑香港電影中的故事,來香港看風景尋美食。

尋香港本土美食?除了冰室、茶餐廳、豉油王西餐,一定包括大!牌!檔!

大牌檔的場口似乎是香港經典電影裏面必有,隨意數就有由近期的《梅艷芳》,到合拍片《赤道》、《竊聽風雲》系列、《殺破狼》系列、《無間道》系列、《食神》、《花樣年華》、《重慶森林》等,比比皆是。

大牌檔泛指一般在橫街或小巷內搭起檔口,設有枱櫈供食客用餐的食肆。起源於早期港英政府發給這類熟食檔經營的牌照,其面積比當時發給一般小販的為大,並須懸掛在當眼地方。於是擁有這個大牌照的食肆,就被稱為「大牌檔」。

大牌檔在上世紀50至70年代的香港,為廣大市民提供大眾化飲食的主流力量。因為價格相宜,食物選擇多,所以非常受普羅大眾歡迎,更成為香港文化的重要部分。今時今日大牌檔提供的飲食種類繁多,中式代表有粥粉麵飯各式小炒尤其炒海鮮,以及甜品例如紅豆沙、芝麻糊等;西式代表有各大茶餐廳及冰室的本地化西式輕食鴛鴦奶茶咖啡。大牌檔在露天地方即叫即整,一般使用火水爐,因其爐火夠猛,故此大牌檔小菜以夠鑊氣、夠惹味著名。

大牌檔的另一特色是各個檔口早已建立「強強聯手」的默契,實行共享經濟。早餐想中西合璧?當然可以!在A檔叫份白粥油炸鬼,在B檔叫份芝餐蛋治(芝士餐肉雞蛋三文治)加杯熱奶茶。埋單時,兩檔會各派代表收錢,甚至其中一檔的代表一次過收妥兩檔的錢,之後再分帳。

大牌檔出名露天坐街嗱喳無冷氣,不過勝在小菜有鑊氣夠風味,豉椒炒排骨或炒蜆、避風塘炒蟹、咕嚕肉、西檸雞、煎蠔餅、乾炒牛河,應有盡有,配上啤酒,就是香港的傳統特色。

正正這個客觀環境,食客可以鬆一口氣,不顧儀態規矩,食煙飲酒講粗口,享用交換秘密情報或心事的一餐。這是不少電影的關鍵或有趣味或有睇頭的場口,將人物之間的無形火花透過火水爐以外的形式產生出來,也構成香港只此一家的光影。

不信?請看看電影《赤道》,警察收隊去大牌檔吃飯,池珍熙跟崔始源兩位韓國男神爭執的那一幕,能否在韓劇或韓國電影裏找得到?

因為疫情,大家未能到處旅行,我們就來個本地Treasure Hunt吧。隨心看幾齣香港電影,細數劇中的大牌檔,出去考察是否仍在,當下落在何方,有什麼招牌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