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築印>:本地虎跡處處尋

不經不覺已準備送牛迎虎了,即將踏入虎年,藉此跟大家一起尋覓本地現存各處的「老虎蹤跡」。

(以上為節錄,更多圖片請參閱電子版)

貝澳咸田村天后宮「武松打虎」彩繪畫裝飾,是筆者最為喜歡的,故事出自明朝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二回〈橫海郡柴進留賓 景陽岡武松打虎〉。「武松打虎」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故事講述武松回家探望哥哥,途中經過景陽岡。景陽岡下有一間酒店,店裏售賣的酒喚做「三碗不過岡」,即客人吃了三碗酒後便會醉倒,而醉了後便過不得景陽岡,但武松竟連吃了十八碗酒!話說武松不顧店家勸阻,踉蹌着向岡上走去。走不多時,只見一棵大樹上寫着:「近因景陽岡大蟲(即老虎)傷人,但有過往客商可於巳午未三個時辰結夥成隊過岡,請勿自誤。」武松認為這是店家寫來嚇人的,為的是讓過客住在他的酒店,武松竟不理會警告而繼續往前走。

太陽快落山時,武松來到一所敗落的山神廟,見廟門貼着一張官府告示。武松讀後,方知山上真有老虎,待要回去酒店,又怕被店家恥笑,於是又繼續向前走。由於酒力發作,便找了一塊大青石仰身躺下,剛要入睡,忽聽一陣狂風呼嘯,一隻斑斕猛虎朝武松撲了過來。武松急忙一閃身,躲在老虎背後。老虎一縱身,武松又躲了過去。老虎急了大吼一聲,用尾巴向武松打來,武松又急忙跳開,並趁猛虎轉身的那一霎間,舉起哨棒,運足力氣,朝虎頭猛打下去,但只聽得一聲響,哨棒打在枯樹上折斷成兩截。老虎獸性大發,又向武松撲過來。武松扔掉半截哨棒,順勢騎在虎背上,左手揪住老虎頭上的皮,右手以拳頭盡平生之力猛打老虎五七十拳,沒多久就把老虎打得眼、嘴、鼻、耳到處迸出鮮血,不能動彈。武松怕老虎裝死,於是尋回半截哨棒,又舉起哨棒打了一回,見那老虎確實沒氣了才住手,從此武松這位打虎英雄威名遠播。

廟宇彩繪畫中武松手中拿着的兵器,與小說原著相比有很大的出入。畫中的兵器似是一支三股叉,叉原本是一種農具,用來翻曬麥桿、稻草、豆藤等草料,後來叉發展為兵器。畫中的三股叉中鋒特別長,而兩側內彎如牛角,故又似俗稱的牛頭叉(牛頭钂)。廟宇工匠畫師在武松使用打虎的工具上,作出了非常大膽的創新呢!

原著中武松打虎的工具是一根哨棒,哨棒是古時客商出行時防身用的短棒。哨棒原不是用來打虎,一般用它來嚇嚇野獸,挑挑東西,累時當手杖用而已,若做武松打虎的工具就不太中用了。清代文學批評大家金聖嘆在《讀第五才子書法》指出第二十二回裏前後十八次寫到哨棒,在老虎撲來時,哨棒打在樹上折斷成兩截,「方顯出徒手打虎異樣神威來,只是讀者心膽墮矣」。金聖嘆指出哨棒的截斷,能突出武松以赤手空拳與猛虎搏鬥的神威。哨棒是《水滸傳》作者精心設計、重點描繪的一件小道具,他用了「拴」、「提」、「倚」、「拿」、「綽」、「橫拖」、「綰」、「輪起」等動詞形容武松手持哨棒的動作,由此亦可推測哨棒方便攜帶,並且不是太重。

虛構的小說情節,成就了武松當上以雙拳打死老虎的大英雄,但現實中只有21歲的歐裔警員哥察,卻因捕虎而不幸殉職。昔日本港時有老虎出沒傷人:話說1915年3月初,粉嶺警署接到村民報案,報稱在粉嶺龍躍頭發現老虎。在3月8日調查期間,一頭兇悍猛虎突然撲出襲擊警員,警員哥察被老虎咬至嚴重受傷,於3月12日不治殉職。哥察安葬於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其墓碑上寫有 – WHO WHILE ON DUTY IN THE NEW TERRITORY WAS MAULED BY A TIGER AND DIED FROM HIS WOUNDS ON 12TH MARCH 1915 AGED 21 YEARS. 大家如前往以上墳場進行考察,不妨也尋尋哥察的墓碑,憑弔這位因捕虎而犧牲的年青警員。

哥察墓碑
哥察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