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誌>:怎樣去欣賞藝術作品?

文:derekque(香港商業及藝術攝影師)

我用攝影作為自我表達的手段 – 通過攝影,識別我在世界角色中隱藏的品質,
更能從中理解我的真實,並表達我對世界的詮釋。

筆者經常被問及「怎樣去欣賞藝術作品」,現在此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身在香港的我們十分幸福,因每年4至6月有很多藝術和拍賣展覽,筆者鼓勵大家多抽時間去參觀和接觸。在參觀初時,大家先憑自己的直覺和感受,選擇3份你「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作品,你便會發現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感受(無論是對色彩、線條、構圖、材質或題材)。這反應就是坊間常說的「作品會和你溝通」,亦印證了一些藝術界前輩所說的:「作者表達什麼是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感覺到什麼?」

當你對作品有個人想法後,才去看藝術家的生平和創作意念。這時往往出現兩個情況:一是想法一致,有共鳴;二是想法不同,令你有自己觀念亦有了解作者觀念的雙重價值,從而增加自己欣賞藝術的能力。畢竟藝術沒有錯與對,只有不同的想法及感受。

舉個例子,筆者無意中在網上看見一幅名題《模特》的畫作(畫家:河北省的子木),看後感受非常震撼,於是問問朋友有什麼看後感,他們的答覆多是「學習很和諧」、「很專心很專業」等等(筆者並不知道畫家的創作意念)。然而,筆者卻感受到強烈的悲哀。原因是孩童的世界應充滿活力、創意、童心和沒框架,但這張作品則投射了成年人對兒童的期望——訓練他們成為一個具「功能性」的專業人士,亦即「贏在起跑線」的想法,完全扼殺了兒童本身獨有的想像力。

欣賞藝術能令人反思,亦是考驗觀者的素質的一個過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