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堂>:香港舊日百業大觀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東方之珠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素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但早在五代時期(約1,100年前)香港還曾是盛產珍珠的地方。珍珠作為飾物備受女士喜愛,加上還有藥用功效,因此採珠業一度成為香港當時的重要行業。

「香港」一名的由來,卻廣泛被認為與一種古老行業「種香」有關。明清時期,香港沙田及大嶼山一帶盛產香樹,而本地出產的優良香品「莞香」暢銷中國大陸各地,因而學者普遍認為本地作為轉運香品的主要港口,約定俗成,便有了「香港」的稱謂。

早期行業

早期的香港居民主要從事捕魚和農耕兩種古老傳統行業。自五代起,蜑民便活躍於大埔及大嶼山一帶水域,從事捕魚及運貨載客的活動。當時香港還有曬鹽行業,而水上人家亦多承接運載食鹽的工作,陸上居民則主要種植稻米、蔬果及飼養禽畜為生。 

到了清初,朝廷厲行遷海政策,禁止接濟明遺臣鄭成功,著令沿海居民全部遷回內陸。直到康熙八年才下詔復界,雖然居民仍然主要從事捕魚和農耕,但滄海桑田,很多鹽田及香木園均已荒廢,其中興旺一時的採珠、製鹽、種香等行業相繼式微。

殖民時期

1841年,英人佔領香港,與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予英國為殖民屬地。英政府大力發展本港基建,勞動力需求大增。因應城市的急速發展,道路、房屋、堤壩、港口等大型基建提供了大量職位,水泥匠、木匠、築路工人成為了當時重要的勞動人口。

隨著城市的發展及人口的增長,市民對衣食住行的需求大增,各類民生行業相繼湧現,例如做傘、彈棉花、柴炭販、補缸瓦、做火柴、倒夜香等傳統行業,都是當時普遍可見的。

大體來說,十九世紀上半葉的香港居民仍多以出賣勞力維生,隨著本港轉口貿易越趨活躍,航運業、貨倉業、造船業亦日漸蓬勃,貨運碼頭的苦力工作便應運而生,成為當時龐大的勞動力。基於交通系統尚未完善,交通工具仍以古老的人力車和轎等為主。直到十九世紀下半葉,人力車夫、轎夫等傳統行業才慢慢消失。

舊日足跡

時至今日,「南北行」一詞仍為我們所熟悉。在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南北行作為溝通中國南北、中國與南洋或遠東、歐美的重要商業組織,對本地商業活動及對外貿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了配合南北行等商業組織的發展所需,很多與出入口有關的機關,如銀行、商行、旅館、船塢、造船廠等紛紛設立。此外,煉糖廠、麵粉廠、染織廠、水泥磚瓦廠等新經濟作坊亦為本地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就業機會。

踏入二十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嚴重衝擊本港經濟,香港市民經歷了一段艱苦的歲月。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香港蛻變為輕工業城市,經濟的復甦及飛躍發展,才大大改善了市民的生活。

中日戰爭及中國內戰的爆發,促使內地不少廠家及技術人員南下香港,為香港帶來了龐大的資金和先進的工業技術,戰後的香港亦逐漸發展為以輕工業為主的工業城市。紡織製衣業、塑膠業、假髮業、電子業、鐘錶業等可算是其中較為成功的新興工業。而當時聞名的車衣女工及家庭作業——串塑膠花及成衣剪線等半成品加工副業便是這時期出現的工種。

接軌世界

到了七、八十年代,本港經濟發展突飛猛進,轉口貿易高踞世界前列位置,重新定位為亞洲區自由轉口港和成功轉型國際金融中心,為香港贏得「亞洲四小龍」的美譽。隨後內地改革開放,本港製造業北移,加上市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無論在生活需求或品質追求上,傳統行業逐漸未能滿足市民需求,也基於時代進步和社會結構改變等因素,輕工業和傳統行業逐漸式微。

展望將來

廿一世紀屬於創科年代,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世界面貌瞬息萬變,傳統行業已成昨日黃花,許多平常不過的傳統行業或手工作品,在年輕人眼中盡是新奇有趣。一塊噹噹糖承載了一代人的回憶,一張蔥油餅沉澱了一地方的底蘊。我們回首過去,傳承的是情懷和歷史文化;放眼未來,開創的是人文科技和前瞻思維;活在當下,不忘的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感恩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