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歷香港>:港鐵聖山遺粹 推動公共歷史教育

文:區志堅(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筆者從事香港地區歷史文化教研工作,早前收到不少傳媒朋友問及有關在港鐵宋皇臺站舉辦的「聖山遺粹:宋皇臺出土宋元文物展」,亦發現這次展覽引起不少市民及中學師生對宋元時期中國華南地區與香港歷史發展淵源的好奇心。能夠喚起公眾關注歷史文化,此點已達到展覽目的,活動可謂甚為成功。

筆者於展覽現場得見多位觀眾即時在網上尋找宋元時中國歷史資料,聽到人們多談及和驚嘆:「原來宋元時的香港,已有貨幣及陶瓷等物品。」又有些人士會問及:「宋帝昺是否真的來香港?」「究竟是宋帝昺或是宋帝昰來港?」「南宋名臣陸秀夫是否背著宋帝從崖山跳海?」「究竟是『宋王台』,還是『宋皇臺』?或是『宋王臺』?」當觀眾發現從事研究宋元時期香港史學者的名字,更說道:「原來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也研究宋皇臺」等等。

正如現任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陳淳教授在《考古學研究入門》一書指出:「出於對自身來歷的好奇,考古資料、出土文物便成為公眾關注的內容,吸引著人們好奇的目光。……當考古進入公眾,當考古與公眾開始互動,公共考古學便應運而生,並遂漸發展成為一個研究考古學與公眾相互關係與相互作用的領域」,在公共場所進行考古學公眾闡釋,使公眾「體驗過去」,為當代考古學者的重要任務,而是次「聖山遺粹」展便達到了陳淳教授提及公共考古學的目的及預設成果。筆者更認為是次展覽可以補足現時香港中學的中國歷史課程:

原來的宋王臺石
原來的宋王臺石

一、2019年課程發展議會發布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中國歷史科課程指引(中一至中三)》中,建議教導學生「從香港古蹟認識國家歷史文化(例如:從宋王臺看宋朝歷史)」。由此可見,是次展覽實踐了以上課程指引,教師帶領學生參訪聖山故事時,可引領他們研習宋元時期的香港。

二、展覽也談及昔日九龍灣及九龍城一帶為「官富鹽場」,教師可由「官富」二字引領學生思考宋代華南地域經濟,特別是香港鹽業貿易的富盛情況、中國華南地區與香港地區的經貿相連發展。

三、展覽清楚表述日軍為擴建軍用機場,而削去部分聖山。教師可藉此表述日佔香港時期,日軍在香港的暴行,並可引領學生思考國防保安,團結抗外敵入侵的重要。

四、展品修正了港英殖民政府表述香港在英佔之前,為一個漁村的觀點。港英為表述鴉片戰爭後,英國佔領香港,才帶給香港商貿發展,故刻意描述鴉片戰爭前的香港為一個落後、保守及只是從事捕魚業的「小漁村」。但從是次展覽,已見以上港英史觀甚有錯誤!宋皇臺站工程範圍出土不少宋代銅錢及宋元陶瓷,當中不少出土青釉瓷是來自福建,反映古時香港與中國內地經貿、工藝產品及技藝發展是密不可分,亦即香港在被英佔前,已有陶瓷貿易、商業及手工業發展。香港不是一個「小漁村」,而是工業、商業及捕魚業並重的地區。

五、展覽得見宋元考古遺存,包括殘存房屋構建、石砌建築遺蹟等,結合有關資料,可以了解古代建築技術。如再結合其他出土文物及進一步蒐集史料,更可了解古人生活面貌。筆者深信是次文物展覽,是公眾從文物看生活歷史和物質文明的重要平台。

另一方面,筆者認為港鐵可多運用電子科技,設立虛擬實景、聖山電子立體視像博物館,並與高等院校進行專業導賞員培訓,設計導賞小冊子、歷史知識教材套、供學校及機構借用的「聖山活動博物」展版,又可以與教育機構合辦聖山文化講座、聖山動漫文化等,以便把聖山文化傳入社區,成為協助傳播中華文化知識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