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社區課後補充教育的發展

中華文化圈對於考試有謎一般的偏執,無論兩岸四地,甚至日本及韓國,學生都被期望「好好讀書」,而所謂「好好讀書」實際是指「考好個試」,故大部分同學均面對沉重的考試壓力。雖然很難說到底考好試是否等於學得到,但目前考試仍是一種比較公平且能作為評鑑學生學術成就的途徑,再加上家長工作時間長等因素,除在學校的正規教育外,家長及學生均熱衷於課後補充教育。

課後補充教育有幾種劃分方法:一按學生人數分為單人與班組學習;二按性質,如託管或功課輔導、專科提昇、興趣學習等;三按教育提供是個人出發(即私人補習)、私營補習公司(如坊間的補習社或教育中心)、社區組織或非牟利機構;還有形式上的不同,尤其疫情爆發後,線上教學發展迅速,一度取代面授成為主要教育形式。

香港交易所於2016年曾委託獨立專業市場研究公司,評估香港2009年至2019年私營補習服務行業的發展趨勢、市場需求及競爭格局。當時預期於2015至2019學年,小學生人數因2014年出生率回升而增加,預期由約34萬名增至約38萬名;但中學生人數仍呈下跌趨勢,預期由約35萬名減至約30萬名。報告亦估算在這期間的補習人數會持續上升,小學補習生人數預期由約13.7萬人增至14萬人,中學生報讀連鎖私營補習中心將由約15.2萬人略增至15.4萬人;報讀個別私營補習中心的中學補習生人數則由約6萬人減少至5.5萬人。

而現時提供小、中學補習服務的私營教育中心數量估計分別約有2,000及1,800間。

需求在,市場便在,尤其規模如此龐大的課後補充教育,相信大家對連鎖式補習公司都耳熟能詳。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學店,其實就是社會對教育與考試、教育者與學生、私營教育公司與教員等關係的反思。中華文化推崇學習,孔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對於教育者的要求也很嚴格,基本要求就如韓愈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同時亦著重師生關係,提倡尊師重道,強調很多為人師表的應有之義。故只為應付考試而生,忽略師生關係及道德教育,單純買與賣的學店關係,雖然是現實所致,但始終與傳統教育價值相牴觸。

近年,重視價值的青年一代教育者抬頭,也有賴陸續推廣的社會價值、社會資本、社區合作的內涵,懷抱非單純營利動機、希望兼顧價值與價格的教育提供者越來越常見,而不少由非牟利團體、社會企業舉辦的學習班組,也擺脫過往「非牟利就不見效」問題,當中更多致力結合青少年發展、生涯規劃、社區服務聯繫,希望既做好現實所需的應試教育,又滿足孩子成長的素質教育。筆者在此感謝各位有志的同業堅守理念,希望大家都能踐仁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