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從博物館尋找傳統行業的蹤跡——以鹽業為例

文:黃漢鋒(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傳統行業面臨消失的危機或已徹底退出歷史舞台。幸運的是,我們仍然可從書本中認識到這些傳統行業的歷史,但假如我們希望更具體地了解它們,或者我們可以到博物館走一趟。以下將以鹽業為例,說明博物館是「再現」傳統行業的地方。

鹽業是傳統行業之一,它曾盛極一時,但今已式微。香港的鹽業有超過兩千年的歷史,自漢朝在番禺設置鹽官統營食鹽的產銷,至清朝的二千多年間,都在香港社會經濟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清朝後期,香港鹽業日漸式微。1970年代,香港僅餘的大澳鹽場也停產海鹽,鹽業自那時起一度絕跡於香港。

要在博物館尋找鹽業的蹤跡,相信大家第一時間也會到香港歷史博物館。自2001年起,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香港故事」常設展正式開放供市民參觀。該展覽分為八個展區,而在第四展區中,我們可以發現有關鹽業的展示。與一般十分常見將文物放在玻璃櫃的展示方法不同,該展示重構了鹽田場景,呈現了曬鹽的過程,而重構場景後方有一幅攝於深圳東面海邊平海的鹽田大型黑白照片,讓我們彷彿置身在歷史現場當中。展示也附有文字簡介,以介紹曬鹽的工具及方法。儘管博物館展示的鹽田是重構的,而非真實的,但我們也能從中了解到鹽業具體的樣貌。該展覽也有其他傳統行業的展示,如農業。目前香港歷史博物館已關閉此展覽,並進行更新工程。希望未來在新展覽中可再見到這些鹽田場景[1]

在「香港故事」常設展更新之際,我們可以先到香港的一座「生態博物館」[2]——鹽田梓,尋找鹽業的蹤跡。西貢鹽田梓是一個有約三百年歷史、融合了天主教和客家文化的小島,島上居民以客家陳氏組成。隨著城市發展,村民陸續遷離鹽田梓。如上文所述,1970年代,鹽業一度絕跡於香港。直至2013年,鹽田梓村民開始復修鹽田,展示鹽場及古代流傳下來的曬鹽方法,也給了我們一個機會看看香港昔日鹽田的狀況。值得一提的是,該鹽田復修項目,獲得了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傑出項目獎。雖然現時的曬鹽場只作示範用途,但我們仍然可以購買成品回家當伴手禮。與「香港故事」的人造重構鹽田場景不同,鹽田梓的鹽田是香港唯一可考的活鹽田。透過參觀鹽田梓,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的曬鹽方法與過程。現今鹽田梓已成為香港一個著名的文化景點,近年更舉辦鹽田梓藝術節。

透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知道,如果想更具體地認識傳統行業,或許我們可以到博物館參觀。如果大家對傳統行業感興趣,不妨去博物館看看吧!

[1]有興趣重溫展覽鹽田場景的人士可到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官方網頁觀看視頻系列《丁公導賞團》之〈展區4 — 香港的民俗(上)〉。

[2]台灣博物館學者張譽騰指出:「生態博物館的理念是將地域本身之自然及文化資源視為博物館主體,而以地域內居民參與其中而成的博物館。」以此觀點,我們可將鹽田梓社區視為一座生態博物館。

水車
水車
耙鹽池模型
耙鹽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