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堂>:從《清明上河圖》看兩宋經濟之強盛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或許你不知道,宋代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最強盛的朝代,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甚至東西方各國學者都認為兩宋乃中國之文藝復興和經濟革命時代。

然而我們的認知總是停留於陳橋兵變、澶淵之盟、靖康之難、蒙古入侵,到帝昺崖山投海自盡,繼而南宋滅國,先後兩宋享祚300餘年,總是予人一種戰爭頻仍、國家羸弱不堪的印象。

今天的我們固然從珍貴的史料和史學家的研究成果中得知真相,更有幸的是,如《清明上河圖》一般完整流傳下來的作品更是釋除了我們錯覺的迷霧,從而一窺趙宋汴梁的盛況。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普遍學者認為此畫描繪了當時北宋首都汴京及汴河兩岸在清明時節的繁盛景象。

《清明上河圖》長達5米餘,高約25公分,其中描繪人物、牲畜、車船、建築等對象數以千計,景象浩瀚盛大。根據場景,《清明上河圖》大致可分為三部分:郊外、虹橋和市集。

清明時節,草木逢春,郊外風光旖旎,山光水色明媚,樹木錯落有致,一片大好河山壯闊開揚,展現盛世之下的祥和安逸,亦鋪墊出接續而現的頻繁經濟活動。

遠帆而來,車水馬龍,水陸交通繁忙,貨運絡繹不絕,其中駱駝的出現更是揭示了宋代的經濟活動範圍遠至西域地區。

虹橋之上,人群川流不息,馬車、牛車、騾車、轎子等商隊、腳夫、貨郎等來回穿梭不絕。多元化的交通工具和可觀的貨運規模反映了城市的持續發展及經濟的急促成長。

順延虹橋而過,官道兩旁各式商店林立,車馬貨運穿越城門而進,便見百業興旺,諸道人員輻湊,一派政通人和景象。

郊外
郊外
虹橋
虹橋

盛世趙宋

從張擇端筆下的《清明上河圖》上可見,當時汴京的人口眾多,全畫出現人物近千人。據史學家估計,當時首都汴京人口多達150萬,較盛唐之長安多出50萬之巨,同時期之歐洲大城市如倫敦更只有區區4、5萬人口,可見北宋國力之強大、政治之清明、經濟之進步,於當時而言,可謂冠絕全球。

而從人物五花八門的服飾上看,參與其中的社會階層遍及三教九流、士農工商、男女老幼、販夫走卒……我們知道古代經濟活動的地方主要是以墟市為主。墟市的設立,猶如現代之商場,參與其中的社會階層越廣泛,商店的種類越多。不同行業的參與度越高,墟市的發展便越暢旺,民生經濟便越趨繁盛,國家益自富強。《清明上河圖》的虹橋及城內場景便出現了大量各式各樣的店鋪,有些更很類近現今之店舖種類和經營方式,如專門的鞋店、雨具店、手帕店、花店、首飾店等,一應俱全,包羅萬有,甚至還出現24小時經營和外賣服務。這些超前的現代化經營模式,予今觀之,尚且令人讚嘆不已。

宋朝國力之強盛,很大部分源於宋政府對商業的大力推動,其中不干預集市發展,甚至還予以提倡的舉措,便是其中之一;紙幣的發明(當時稱為「交子」,為人類史上首次使用紙幣)也便利了商業貿易,而後設立的商業稅和市舶機構,更進一步將全國經濟推上空前發達的領先地位。

有宋一代之強盛,於一幅《清明上河圖》中便可見一斑,實際之情況甚或有過之而無不及,箇中原因自是難以一一表述。而事實上,兩宋320年間,無論農業、手工業、水利工程、造船業、絲織業等百花齊放,重文輕武的文人政府推出各種有利國家經濟發展的國策,使之成為當時世界上於文化教育及經濟方面實力首屈一指的超級帝國,而並非普遍人們印象中國力孱弱的無作為皇朝。

串車
串車
藥店
藥店
布行
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