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青年文創人的起點

以往香港常被稱為「文化沙漠」,筆者認為,這稱謂對本地文化創意人不公平。我們應開始改觀,只要多發掘、多欣賞,不難發現其實「高手在民間」,大隱隱於市。而觀察下來,亦見許多甚具潛力的文創人,蟄伏積厚,枕戈待旦,等待飛龍在天的一刻。

自從經濟機遇委員會於2009年將文化及創業產業列為香港優勢產業後,據2020年6月政府統計處出版的<香港的文化及創意產業>的專題文章,指2008年至2018年這十年間,文創產業就業人數由19萬人增至約22萬人,而名義增加價值平均每年升幅6.4%,較香港名義本地生產總值升幅更高,於2018年文創產業貢獻了4.4%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可算是新興而「跑贏大市」的產業。

香港文創產業按聯合國統計指引及本地實況分11個組成,目前「軟件、電腦遊戲及互動媒體」、「出版」兩個界別於全個文創產業比重較大,合共佔過半全產業增加價值、近半全產業就業人數。特別講講,「藝術品、古董及工藝品」、「廣告」、「設計」三個界別也不容忽視,合共佔全產業增加價值之五分一、全產業就業人數之四分一。

不過以上是宏觀地看全產業,當中包括大公司著名從業人,也包括眾多個體戶。正所謂「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很多年輕的文創人,初期名氣、人脈不足,便從「街頭」擼起袖子加油幹,選擇在民間各種文創市集、嘉年華,努力與四方客戶或朋友互動,把握市場脈搏,改善技藝及產品。亦在過程中積極向客戶、參觀者介紹自己社交媒體,以求「互Like互Follow」。知名度積累需要時間,有過程。最終能從量變至質變,實現質的飛躍,開設自己的工作室或工場,為數也不少。

文創產業既然列為優惠產業,既然具發展潛力,又既然香港又需要產業多元化,自然政府應加把勁,牽頭深化推動。政府或公營機構現存不少扶持文創的資助,亦有政商合作給予文創初創人的場地,這些實質而到位的支持固然多多益善,不過生命自會找尋出路,政府何不簡化使用公共土地的種種繁文縟節,以鼓勵各方團體多辦文創市集,讓更多有志投身文創的青年有更多平台可以練等刷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