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食主義>:香港市集的變奏

文:薇言勁(香港八十後港女文青,內容策展人)

各家旅遊作者都會向讀者提出一個概念:要短時間了解一個城市,可以坐上的士跟司機聊天,請司機載去一個當地人推介的市集,在市集了解當地的衣著、飲食跟生活日常;於食買玩的過程中,體驗與當地人的互動。

香港的墟市甚是有趣,新建的與舊有的、室內的與戶外的、恆常的與季節的,各適其適,應有盡有。

只要打開介紹香港的旅遊書,讀者就會知道多區均有記載了香港歷史的墟市:西貢的西貢碼頭、深水埗的鴨寮街、旺角的花園街(包括花園街街市跟女人街)、油麻地的廟街跟果欄、中環的嘉咸街、灣仔的太原街、銅鑼灣的渣甸坊、赤柱的赤柱大街等等,都能夠快速體驗香港民間生活,親身考察到香港歷史,打卡分享香港的風土人情。

論衣物,香港跟大部分亞洲城市大同小異,以唐裝、小鳳仙裝跟長衫作為民族服裝的代表。

論食物,香港的馳名飲食,其實有部分就是來自市集:魚蛋、豬皮、魷魚、粉果、碗仔翅、豬腸粉、裹蒸糉、雞蛋仔、糖蔥餅、糯米糍、豆腐花、港式糖水等等,選擇多得確實令人眼花撩亂。上世紀的小販,就是在小小的木頭車仔上,出售自家製作的食物。因為法規,政府不再續簽小販牌照,近廿年若要體驗這種穿梭木頭小車之間的「搵食」(尋找美食)經歷,不是要等大節日的主題墟市,例如各區農曆新年前的花市,就是要有緣遇上各區自行生成「走鬼檔」集合點,例如屋邨便利店對出空間,否則還是在平常日子沿著各區的地舖「掃街」。

覺得戶外市集潮濕悶熱污糟邋遢?有各大室內市集任君選擇。跟其他城市相似,香港市集的貨品以強調本土文化的小眾飲食或者服飾品牌,或者文創精品為主。客人可以一邊涼著冷氣,一邊挑選心頭好,享受生活品味。

香港對外來食材的接納,除了餐廳食肆,在市集也可以體現得到。

筆者實在喜歡過往農曆新年行花市的時光,跟親朋一起辦年貨買年花,一起享受期待迎接新一年的熱鬧氣氛,更一起細數花市熱騰騰的小食。

可以先來一小盤日本一口和牛,或者來一串蒙古孜然牛肉串,或者來一串臺灣香腸,或者來一串魚蛋或燒賣。

想吃到飽肚?可以吃一份肉夾饃,或者吃一份熱狗,或者吃一碗碗仔翅。

想喝暖身的飲品,可以選擇即榨甘蔗水,或者放在熱水座暖的豆奶,又或者台灣的熱珍珠奶茶。

不論買新鮮食材,還是即吃小食,香港的市集皆因擁有國際大都會的基因,故此總有一份活潑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