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物>:中國女性主義文學的濫觴

文:孫慧怡(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研究生)

五四運動時期,在陳獨秀、胡適等運動領袖們大力的推動下,挪威劇作家易卜生在這古老的中華大地風頭一時無兩,正如茅盾所說的:「那時候,易卜生這個名兒,縈繞於青年的胸中,傳述於青年的口頭,不亞於今日之下的馬克思和列寧。」[1]隨著易卜生的劇作《玩偶之家》而來的,就是所謂的「女性主義」。

《玩偶之家》的主人翁娜拉,原以為自己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有一個深愛自己的丈夫。但是通過一次的「貸款事件風暴」,她突然發現丈夫並不是真正愛護自己,她自己只不過是丈夫的玩偶而已。娜拉醒悟到自己不能再生活在這個鳥籠裏,她要有自己的人生,需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要成為一個能掌握自己命運的人。易卜生《玩偶之家》這個作品在1879年9月15日完稿之後,馬上引起轟動,因為它是有關女性主義、女權運動的開山之作。這個轟動,也從挪威傳到中國,其在中國的影響和聲望,甚至遠遠超越了莎士比亞。

在1918年,胡適特意把《新青年》雜誌四卷六號改為《易卜生專號》,更發表了專文——「易卜生主義」,把《玩偶之家》以及易卜生的思想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女性主義」這個西化的概念,伴隨著「女性主義文學」,也同時來到了中國。

但是,高玉教授認為:「語言與思想是不可分割的,研究語言必須借助思想來研究。」[2]宋劍華教授也在〈「西化」與「化西」:對新文學現代性的重新思考〉這篇文章中指出:「語言與思維的辯證關係,實際上早已明確地闡釋了一個簡單的道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必須經過語言思維的轉換程式。在這個轉換中,一切外來文化因素必須要符合受體文化的思維習慣,才能進入到受體文化並產生影響和發生作用,否則就會被強烈排斥。」[3]

很快,胡適、魯迅等人都出版了模仿《玩偶之家》的作品,「女性主義文學」更是如雨後春筍。但是,這東西方的語言交流,思想體系的轉換,會如此一帆風順的嗎?我們會在稍後再深入討論。

挪威劇作家易卜生
挪威劇作家易卜生
《易卜生專號》
《易卜生專號》

[1]沈雁冰:〈談談《玩偶之家》〉,載《文學週報》第176期,1925年6月7日,頁38。

[2]高玉:《現代漢語與中國現代文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頁228。

[3]宋劍華:〈「西化」與「化西」:對新文學現代性的重新思考〉,載《中國社會科學報》第657期(2014年),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