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歷史年華>:生活即教育:中國平民教育改革家陶行知(1891-1946)

文: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清末民初,不少中國知識分子遠赴歐美留學,他們是當時最了解世界局勢的重要歷史人物,遂把新知識帶回中國進行改革。當中留美中國知識分子陶行知(1891-1946)是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他的教育主張促進中外教育的文化交流,對近代中國現代化產生深遠影響。

陶行知原名陶文濬,出生於安徽歙縣,成長在清末中國面對帝國主義入侵之時。他自幼聰敏好學,不幸卻經歷艱苦貧窮的童年生活。陶行知在十五歲的時候,入讀由英國傳教士開辦的崇一學堂,學習自然科學和英語知識,並接受了一些基礎的醫學教育,深受啟蒙。

陶氏懷著為民救民之心,以醫學救國為目標,在杭州廣濟醫學堂繼續進修。不久,他轉到南京匯文書院修讀預科課程,其後升讀中國十三所教會大學之一的金陵大學。他重視國文教育,在學期間提出在英文學報中增設中文學報。陶行知於1913年開始出任《金陵光》的中文編輯和主筆,又為學報撰寫創刊詞。翌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受到包文校長(Arthur John Bowen,1873-1944)的鼓勵,資助他赴美入讀伊利諾伊大學研究院,主修政治學,副修教育和經濟。他心懷「要使全中國人民都受到教育」的宏願,於1915年考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自此以教育為他的終身職志。

陶行知受到美國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影響,推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他在畢業後回國,積極參與由新文化運動所推動的教育改革。陶行知反對全盤西化,必須結合中國實際情況作出取捨,對中西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進行揚棄,從而整理中國傳統文化。他抨擊傳統教育的重教不重學,主張教育試驗及教育科研。他開創暑期學校,鼓勵老師自編講義,多與學生接觸,在教學期間注重實驗,向學生傳播新知識。

陶行知對於近代中國教育改革的貢獻良多,他推廣平民教育,被毛澤東(1893-1976)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氏曾帶領學生走進社區教導平民識字,成立平民教育促進會,以及開辦平民試驗學校。他明白到不能把平民教育局限在城市中進行推廣,必須發展到鄉村地區,因而成立了著名的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實踐鄉村教育和「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改革。

陶行知對於推廣鄉村教育、職業教育及兒童教育等有著重要的成就。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早於1985年在北京成立,其後全國各地成立陶行知研究會,現時不少學校還根據他的教育主張為辦學方針。他於1936年至1939年間曾三次到訪香港,除了推動教育事業外,積極宣揚全民救國,向香港民眾發表抗日言論,討論「當前國難教育的問題」及發表「國際形勢與中國挑戰」的演講等。陶行知於1938年在港創立中華業餘學院。這所夜校位於九龍山東街53至59號,秉持著陶氏「生活即教育」的主張,課程內容以工商、文藝及繪畫為主。學院在後來經過多次復校和停辦,最終成立中業校友會延續陶行知的教育精神。陶行知在港逗留的時間雖然短暫,但他卻推動了中港兩地的教育交流,對於香港成人教育有著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