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檔案館與公眾歷史教育

文:褚珏然(自由撰稿人)

檔案素為歷史研究的重要資料。若各案卷得到良好保護,可令後世持續追尋過去的時空脈絡。隨著時代的演變,世界各大歷史檔案館近年來也肩負了公眾教育的角色,讓歷史走到民眾的生活。它們透過策劃展覽、舉辦講座和各類型公眾活動,讓檔案館的材料和大眾緊密連結在一起。縱使不少策展項目受疫情影響下,市民未能親身前往參觀,檔案館的工作人員仍利用科技進行視像導賞或網上講座與公眾互動,令大眾能夠回顧逝去的日子。

要數檔案保存的先鋒,我們必定要提及位於倫敦的英國國家檔案館。由於早年日不落帝國的駐外官員在進行殖民統治時不時存案立檔,以便留下紀錄給予英國政府及往後之接任人員參考,故目前檔案館收納的檔案範圍可謂遍佈全球、包羅萬有。然而檔案館不僅是全世界學術人員趨之若鶩的重鎮,它亦積極為自身國民帶來公眾史學教育,讓這些研究觸得到、看得見,例如檔案館提供族譜讓各家庭成員研究、搜索自己和家族成員的資訊。這能證明檔案館並非只為學術人員或精英服務,而是讓全民受惠。

另一方面,新加坡的國家檔案館曾舉辦了有關填海的講座。它們利用往日的圖片,配合現代的科技及環境評估結合,細訴一段段獅城的發展歷程。同時,此次講座也讓其國民居安思危,並在了解國家如何艱苦創業的歷程中不忘環境保護的可貴。值得一提的是,當日的講者並不是我們在檔案館常見的管理人員,而是環境評估分析師。筆者深信這種跨學科的講座模式可望是未來檔案館進行研究及各項活動的主要方向。

至於香港,位於觀塘的香港歷史檔案大樓也不時舉辦展覽,如公共屋邨的歲月點滴。由於大樓提供的公眾活動空間有限,有關展覽只能在一間甚爲狹小的閱覽室進行。筆者期望將來有關當局能夠擴大展覽規模,讓更多人透過檔案及照片一睹昔日香江的風采。另外,檔案館若要繼續進行高質素的公眾歷史教育,「官、商、民、學術機構」的四方結合至關重要。這能讓檔案館打破傳統隔閡,增加大眾對自身居住地的認同感,長遠而言讓政府達致良政善治。

英國國家檔案館
英國國家檔案館
新加坡的國家檔案館
新加坡的國家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