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堂>:中州河南——漫談中原文學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古時神州大地,共分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但能稱為中原的,只有中州河南,亦即豫州。

天下樞紐 中州河南

雖說這天下之大,幅員之廣,遠非一州能涵括,但千百年來,中州河南一直是我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中心地帶。華夏民族發源於兩河流域,其一切人文發展俱以中原為根據地,繼而輻射四方,影響天下。

河南,位處黃河以南一帶,是現今的能源大省,無論煤炭、電子等工業皆非常發達,在國家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能源樞紐角色。古時的河南更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孕育中國數千年文化的搖籃。

華夏文明搖籃 歷朝政經中心

我們都知道,甲骨文為中國最早期的文字,印證著商代為信史的開端。而考古學家在河南安陽小屯南地發現的甲骨卜辭,更說明了中州由古至今在文化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從文字的出現,經過有機的結合而成為文學作品,是一個漫長且具有生命力的過程。而在芸芸中原文學作品中,不可不提的就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國風》中為數不少的作品都帶出了中原地區的風貌。就以《詩經‧關雎》為例,當中「在河之洲」所指何地,歷來眾說紛紜,惟經考證後,對於該地所指為黃河中游屬河南一帶,學者皆少有異議。如將《詩經》以地域來劃分,則王風、邶風、鄭風等詩歌,都可納入為中州文學的一部分,這也說明了國風的採詩地區,為中州一帶。

春秋戰國以後,漢魏文章半洛陽,唐宋詩詞源東都,千年帝都洛陽一直是中原文學的重要發源地。賈誼、張衡之辭賦,三曹七子之建安風骨,直到唐宋,以杜甫、白居易、韓愈等為首的文學大家,觸發了文學上的鼎新革故,使中州文學的發展變得空前繁榮,更成就了無數震古鑠今的著名文學家。這些文學家也在中州大地的歷史洪流中留下了無數傳誦千古的名篇佳作。

中原一帶如洛陽、鄭州、開封、許昌等地先後於中國歷史上成為帝都,自唐以後,宋室南渡與偏安,中原失去了政治、經濟重心的地位,而中原文學發展也因此而受到深遠的影響。因地域重心的轉移,唐詩也由李白的浪漫想像,杜甫的寫實沉鬱,再發展到北宋蘇軾詞的豪邁奔放,皆見中原文學翻天覆地的改變。

自南宋的政經中心轉至臨安一帶,文學發展雖仍以詩詞為主,除了文人在詩、詞、散文等傳統文學創作外,社會各階層也因著政治、社會風氣及生活環境的轉變,而引發了更多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其中宋代的話本,便映照出當時社會的人生百態,更為明清章回小說奠下了發展的基礎。

南宋偏安 光輝褪色

南宋以後,飽經戰亂的中原,已失去文學發展的穩定環境,元明清三朝政權更是建基北方。文化重心的轉移,致使中原文學的光輝歲月逐漸流逝,地域因素的影響也漸趨沒落。

今天,中原文學褪去了先秦的厚重雄健,亦遺忘了漢魏的豪邁奔放,更遑論唐宋的英氣勃發了。但是,千百年來中原文學海納百川,匯聚天下人才及作品,然後潤澤四方,早已融入於各地文化之中。故此,中原文學不只是在河南,而是在這華夏點點滴滴的一切人文之中。

洛陽應天門遺址
洛陽應天門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