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歷史年華>:淺談香港文化旅遊

圖、文:彭淑敏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現時在大學開設的「文化旅遊」課程,是結合了歷史、文化與旅遊的跨學科訓練,學生透過討論東亞及香港的歷史文化及其價值,以加強文化深度遊的內涵,是現代旅遊事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再者,當中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容忽視,還可成為歷史文化保育的誘因,以減輕保育成本。

文化旅遊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為「非物質文化」和「物質文化」兩大類,筆者早前已在本專欄分享過「香港節慶文化旅遊」。綜觀香港極具價值的歷史古建築數量非常之多,現時香港島、九龍、新界及離島的法定古蹟合共126項,還有千多項已被評估的一級、二級及三級歷史建築,遊覽這些古建築有助認識傳統文化,以及了解歷史傳承的發展脈絡。以下將以新界粉嶺龍躍頭文物徑為例,透過內容豐富的歷史文化旅遊路線,體現文化旅遊的價值和樂趣。

 

新界粉嶺的龍躍頭文物徑

龍躍頭文物徑是香港的第二條文物徑(註:香港的第一條文物徑是屏山文物徑)。龍躍頭俗稱「龍骨頭」,亦稱「龍嶺」,相傳該處的山嶺曾經有龍在此跳躍,故被命名為「龍躍嶺」,「龍躍頭」也因此得名。文物徑涵蓋多個香港法定古蹟、一級歷史建築及三級歷史建築,中西建築並重,不但有助了解昔日傳統圍村生活的點點滴滴,也能反映香港多元文化的特色。

香港法定古蹟——麻笏圍門樓:

麻笏圍由鄧氏族人建於清乾隆年間,原名「鬱蔥圍」,圍門的紅粉石門額刻有「欝蔥」(欝同「鬱」)二字,故此也稱為「欝蔥圍」,寓意為春蔥茂盛。現時大部分圍牆及四角更樓已被拆除,僅餘的門樓於1994年被古蹟辦列為法定古蹟。門樓以花崗岩石牆及青磚構成,大門是一道以精鋼鑄造而成的堅固連環鐵門,除了防禦盜賊外,亦有助通風。

香港法定古蹟——老圍圍牆及門樓:

老圍是鄧氏五圍中最早建成的圍村。老圍建於小山丘之上,四面築有堅厚圍牆,圍牆中央位置設有高台,以便村民眺望監察,圍牆的作用是防禦外敵入侵,反映昔日盜賊猖獗,村民經常受到侵犯的情況。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1997年撥款資助全面修繕老圍,圍牆結構及圍內布局依然保持完整,並於同年將圍牆及門樓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圍門非常狹窄,所有人只能在此進出,有利防守,也可減少閒雜人等入內。此外,圍內設有水井,確保食水供應,即使遇襲也能閉門堅守。

香港法定古蹟——新圍:

又名覲龍圍,具有典型的香港圍村格局。圍內的房屋依中軸線排列,正中主巷的盡頭位置設有神廳。新圍的門樓、更樓及圍牆分別於1988年及1993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由於日久失修,圍牆及更樓部分已倒塌,最終由政府資助修繕工程,並於1994年竣工。圍牆以青磚築砌而成,設有更樓以便守望,槍孔是用作防衛之用。門樓外圍以麻石砌成,入口裝有連環鐵門,昔日環繞牆外的護城河已被填平。

香港法定古蹟——松嶺鄧公祠:

於明嘉靖四年(1525年)為紀念龍躍頭開基祖鄧松嶺(1302-1387)而建,是香港最大和最古老的祠堂之一。松嶺鄧公祠的中廳名為「萃雲堂」,是鄧族議事的地方。後進分為三開間,正中的明間供奉歷代祖先木主,右次間供奉對宗族有貢獻或功名顯赫的先祖,左次間供奉鄉賢。公祠曾於1992年進行全面修復工程,並於1997年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公祠佔地廣闊,採用三進兩院式建築,據說建堂石材來自東莞,可見當時鄧族的生活富饒。

香港法定古蹟——天后宮:

天后宮是採用兩進三開間的典型中式建築,前進兩旁設有廂房,牆身由青磚築砌,繪有精緻的彩塑及壁畫,極具中國的傳統建築特色。天后宮內保存了兩口古鐘,是該廟最古老的文物。天后宮建築年份已無法考證,曾於1913及1981年曾進行全面維修,並於2002年被列為法定古蹟。正殿供奉海上守護神——天后娘娘及其侍神千里眼和順風耳,而左殿供奉保佑小孩健康的金花娘娘,右殿則供奉土地神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