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手執成語遊開封

文:潘樹仁(中華文化導師)

近年文化旅遊的需求不斷上升,很多重要文化遺蹟成為旅遊熱點。成語是文學的工具,若能恰當地應用,必定使文學的軟實力提高。人們到景點旅行,如手上握有精煉的成語,再配搭眼前特殊的景致,可以更深入認識該地的文化氛圍,而且成為娓娓動聽的故事,令人流連忘返。

此文介紹河南省開封市相關的成語。因為開封名城是八大古都之一,古稱汴京(或汴梁、大梁),建城2,700多年,人文薈萃多不勝數,人物與景物交織成歷史樂章,通過成語的理解則更為親切。以下逐一介紹:

成語「不遠千里」、「與民同樂」、「始作俑者」等都出自《孟子‧梁惠王》一書。戰國時,孟子與學生周遊列國(公元前320至公元前319年在大梁停留一年多),希望遊說各國諸侯,以王道仁義的方式治國。而孟子於大梁拜見魏惠王這段重要事跡,除了記錄在《孟子‧梁惠王》外,亦見於北宋時期於河南西南隅修建的「孟子游梁祠」——代表著老百姓對「亞聖」孟子的仰慕。後在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於開封的文廟北、貢院東(現今的北道門街)重新修建游梁祠和書院。在孟子遊歷的路線上,只有開封建有紀念地標,因而增添該地市民對文化的自豪感,亦成為家傳戶曉的文化故事。現留存有兩塊清朝的石碑(1689年及1800年)及一塊由康熙帝(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御筆所寫的「昌明仁義」珍貴匾額,1992年成為開封市重點文物單位。

成語「抱薪救火」:魏惠王在公元前365年將首都遷往大梁,以遠離邊境防止秦國的直接進攻,希望重振國力。大梁成為國都後,經過惠王、襄王、昭王、安釐王等君主,仍舊積弱難返,每戰必敗,只好割城讓土換來短暫安逸。蘇代(蘇秦的弟弟)向魏王進諫,說:「大王派遣想保著官職的人管理土地,他只能把老百姓賴以生存的土地送出。秦國要攛取土地,在魏國的土地未割讓完之前,是不會罷手干休的。用土地去奉承秦國,就像抱著柴草救火,一紮一紮薪柴投入火裏,火勢怎能被救熄呢?柴草未燒完,火是不會熄滅的。」只有自強不息地增強國家的力量,才是抵禦敵人的方法。割讓土地只會使敵人壯大,而自己則走上滅亡之路。

孟子留在開封的金句還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