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淺談臺灣媽祖信仰

文:梁右典(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在臺灣提起媽祖,人們內心總會漾起溫暖的漣漪,伴隨幸福的滋味;確實有不少信眾將祂看作具有無窮神力,能夠庇佑、保護、關愛的媽媽角色。然而,我們也常常在電視或網路媒體看到媽祖出巡,那種萬人空巷、鑼鼓喧天的熱鬧氣氛,不禁令人感到好奇:媽祖究竟是誰?為什麼在臺灣有那麼多的民眾追隨祂呢?

媽祖表示一種尊稱。媽祖生於北宋建隆元年(西元960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卒於北宋雍熙四年(西元987年)九月初九,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祂的本名是林默(亦稱林默娘),因歷代朝廷加封,特別以在清代封為「天后」稱號最為人們耳熟能詳。起初林姓家族後代對她的尊稱為媽祖。因「媽」與「祖」連稱,更是對於族內年高德劭女性的尊稱。沿襲加上推廣,媽祖已成為林默的代名詞而廣為人知。

林默娘的事蹟,在南宋已有記載:「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少能言人禍福」等,都有資料可考,可知一開始是以著名女巫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成長於福建莆田湄洲島的林默娘,加上熟悉海上洋流變化,又能醫人疾病的傳說,更為時人多所崇拜。特別是福建沿海一帶居民,捕魚為生,信仰更加虔誠。代代相傳,媽祖廟屢見不鮮,擴及浙江、廣東,再延伸至中國內地,最北至現今瀋陽,可見影響範圍。

明清兩代之際,許多福建、廣東居民渡海來臺,面對有時波濤驚人的大海,生死未卜,在在加深了對於海洋的深層恐懼。此時,媽祖作為海上守護神,加上護佑家鄉的血緣地緣因素,成了許多先民的心靈寄託與精神依靠;於是增添冒險犯難的勇氣。平安抵臺後,常在當地落腳開墾時,不忘興建媽祖廟,表示對媽祖平安保佑的感恩之情,也成為在臺具有血緣地緣的凝聚之地。

如今媽祖在臺灣也隨著各地宗教文化而呈現不同名稱:例如北部有「關渡媽」、中部有「大甲媽」、南部有「開臺媽」,都也代表對於媽祖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