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食主義>:當英國宮廷美食走入香港尋常百姓家

文:薇言勁(香港八十後港女文青,內容策展人)

只要打開全世界介紹香港的旅遊書,作者均會提及蛋撻(Egg Tart)是香港十大必試食物。一個人來香港沒吃過蛋撻的話,就猶如白來香港一趟。

蛋撻是一種以蛋漿(Custard)作為餡料的西式點心。製作方法是將餅皮放進小圓盆狀的餅模中,倒入由砂糖、鮮奶及雞蛋混合而成的蛋漿,然後放入焗爐。成品是外層鬆脆的撻皮,內層則是香甜的黃色凝固蛋漿。蛋撻做法聽似簡單,事實上易學難精。

蛋撻跟好朋友奶茶一樣,同樣來自英國,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蛋撻原來是源於中世紀英國的宮廷甜品,最早的文獻記載為1399年英國國王亨利四世在加冕之後的晚宴會中,以蛋撻這道甜品總結;之後到亨利八世在位期間,無論是因嚐過女僕正在吃的蛋撻,還是發現由皇后安妮.博林(Anne Boleyn)照住食譜製作,並鎖在漢普敦宮的都鐸廚房裏面的鐵盒的蛋撻,這道甜品已經俘虜國王的心,自此蛋撻成為不得外傳的宮廷甜品。有說亨利八世更將製作點心的女僕幽禁在宮內,避免食譜流出宮外。

然而,跟好朋友不一樣的是,蛋撻在1920年民國初期,由到中國經商的英國人傳入廣州。適逢當地百貨公司之間競爭激烈,於是百貨公司的廚師以蛋撻作為「星期美點」,蛋撻開始為人所知。1927年,真光酒樓率先推出蛋撻,大受歡迎,引來其他酒樓茶室效彷,後來方才從廣州傳入香港。

蛋撻於1940年代的香港,首先在高級西餐廳落地生根,1950年代開始在茶餐廳出現。當時一個蛋撻體積大得佔一份下午茶餐。1990年代起,除港式奶茶之外,蛋撻亦成為各家茶餐廳甚至烘焙店自家研發項目。跟港式奶茶一樣,蛋撻在市場百花齊放,並多得樂於訪尋香港本地美食的英國男爵先生加持,令香港的蛋撻為全球認識。後來在2014年6月,蛋撻被列入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蛋撻是香港人三點三下午茶時段的熱門外賣項目。除了外賣,透過堂食享用熱騰騰的蛋撻,更可以體驗香港飲食文化裏面的各樣場景。

在各家茶餐廳邊飲港式奶茶,邊吃新鮮出爐的曲奇皮或牛油酥皮蛋撻,了解最真實貼地的香港;在粵式酒樓吃過一盅兩件,來一件燕窩小蛋撻,窺探香港大孖沙的品味;在美國上校創辦炸雞快餐店咬一口雞槌之後,接著咬一口葡式蛋撻,體驗快餐文化的隨意;在法式烘焙咖啡店呷一口美式或意式咖啡或英式熱茶,來一口牛角包皮蛋撻,沐浴在香港式洋氣。

 

相信英國國王陛下都沒想像過,這位英國貴族後裔飄洋過海走入亞洲的尋常百姓家,與其他文化結合繁衍之後,而這群混血兒至今仍然顯示出與別不同的優良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