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解讀>:理財大壞蛋

文:李國凡(資深特許公認會計師,新媒體及傳媒碩士,曾於全球第一品牌企業任職預算會計師,
以及香港藍籌上市公司任職業務分析經理達十多年,並在香港報章及雜誌撰寫親子理財專欄。)

問:上期簡單介紹了「支出」的定義和三大分類,現在是借助「收支表」、「資產負債表」來了解「支出」的本質,是嗎?

答:無錯。

「支出」的本質,基本上與「收入」相同,只是力量與方向完全相反。

無論是一般支出、資本支出、特殊支出,均會抵銷收入。如果沒有收入,或是收入消耗殆盡,總和所得便會成為「收支表」内的「虧損」。

當「虧損」去到「資產負債表」時,便會減少我們的「資產」,或是增加我們的「負債」。換言之,支出就是減少「財富總值」的力量之一。

問:還有甚麼力量會減少「財富總值」?

答:就是「負債」。

問:「負債」不是已經直接在「資產負債表」內減去資產,然後才成為我們的財富總值,還有額外的力量存在?

答:首先要了解甚麼是「負債」的本質。

簡單來說,「負債」除了日後需要我們的「資產」來償還外,它還能在未來令到「支出」增加的事物,例如樓宇按揭、私人貸款、仍未還清的咭數及各種債務等,它們均會在有限期的將來向你收取利息。

這些利息便會變成「支出」,如無「收入」抵銷的話,產生的「虧損」經過收支表再次變為「負債」,結果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負債->支出->負債->支出⋯⋯簡稱為「負債循環」。

問:「負債循環」感覺上就是理財路上的大反派、大壞蛋,是嗎?

答:你這樣形容也可以。它的力量越強大,我們離開財務自由的終點越遠。

問:那麼我們有何力量抗衡?

答:「資產循環」,由於篇幅所限,下期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