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中華經典名句——責任承擔

書法及簡析:羅澄波校長
硬筆書法及書範:陳用博士
釋義與應用:招祥麒校長、朱崇學老師、許志榮老師、謝向榮博士
教育局修訂

言簡意賅的句子,穿梭古今二千多年,無論是在文學、文化或品德情意層面上,影響力歷久不衰。今期《文路》選了數句關於責任承擔的名句,讓讀者吸收傳統經典智慧,同時也可欣賞書法之美,多方面領略中華文化的結晶。

 【書法簡析】

相傳秦代程邈,為求書寫快捷,改變小篆直長的字形和筆畫,創出了隸書。隸書多呈扁形,如龜如龞,筆法特色是「蠶頭雁尾」。東漢為隸書成熟期,有方筆和圓筆兩大類,亦有方圓兼用,古拙方筆的代表是《張遷碑》,而圓筆典雅秀逸的代表是《曹全碑》。

漢代隸書多見於器物、竹帛等,圖為漢朝未央宮東閣瓦硯。
漢代隸書多見於器物、竹帛等,圖為漢朝未央宮東閣瓦硯。

隸書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

「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周易.象傳》

【釋義】

「窮」,指不得志,或遇上逆境。「達」,指得志,或處於順境。全句的意思是:當我們鬱鬱不得志,遇上人生逆境時,要做好自己本份,修養品德;到人生得意,處於順境時,就要發揮己長,多做有益社會大眾的事。

【體悟與應用】

古代讀書人實現個人理想的方法:先是由閉門讀書,打好根基;然後考取功名,施展抱負。「窮」與「達」,指的是賦閑在家與得志為官。但現實生活中,是否當得了官,並非一己所能控制;如果當不了官,就代表沒有希望嗎?就因而要遷怒於人,憤世嫉俗嗎?孟子並不這樣看,他認為一個人窮也好,達也好,都要盡其本份,堅守道義。道就是通向仁義的道路,義就是為所應為的原則。

《孟子‧盡心上》記載了孟子向游士宋句踐解釋這個「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的道理。孟子指出讀書人在窮困時不可喪失道德的底線,顯達時也不可背棄做人的原則。窮困時不缺失仁義,所以能自得其樂;得志時不離正道,所以人民不致失望。古代賢人,得志時,把恩惠施於百姓;不得志時,修養個人品德,為世榜樣。

今天,社會環境雖然變了,但「獨善」和「兼善」的品德修養,仍然是讀書人所應該追求的。在求學階段,我們要專心學習,注重修養,待人要尊重誠懇,處事要誠信不欺。在學習上,遇到不如意時,不可妄圖用不當的方法求取好成績;掌握到良好的讀書方法,應與同學分享心得,而不會把這些方法視為獨門爭勝秘技。進入社會後,我們要努力工作,敬業樂業,也不能因為事業失意,做出違背道義的事情;如果事業有成,行有餘力,應該多做善事,參與服務,關心別人,造福社會。千萬不要以義始而以利終啊!

隸書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