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舍。其實古人所言的,不是古舊死板的說教,而是比我們更「潮」、更「貼地」的生活態度。《論語今譯時析》(耀中出版社,2016年增訂版)* 的其中一章節,就記載了孔子對人倫的見解,至今仍為社會所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論語.里仁篇》4:19)

【今譯】

先生說:「父母在時,不遠行。如果遠行,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時析】

這句話並非說父母在時就一定要呆在家裏天天事奉,而是強調不要使父母過分牽掛你。古代交通不便,出遠門多是數月數年才能回來,通信也不方便,怎不叫父母牽掛你的生死安危?告訴父母你的去向,也只是減輕他們的牽掛而已。

今天交通發達,「遠」不能再以空間距離計算,而要以時間長短來算:比如,古時舉子從廣州到北京趕考,路上要花一兩個月,這在古代當然是遠,現在坐飛機兩三個小時就到了,這就算不得遠。即使如此,你到別處去,也最好能經常給父母打個電話,免得他們牽掛。

更重要的,也許是精神上不要離父母「遠遊」。經常和父母進行精神上的溝通,共同面對人生中遇到的問題,可以達至親子之間深層次的理解,形成和睦的家庭關係。這在青少年由於網絡等新媒介而產生「形在心不在」、「遠親近疏」、不要父母管教並迷失自我等諸多問題的當代,尤其具有重要意義。

*《論語今譯時析》增訂版:以中英雙語出版,內容除了附有註釋外,並設時析部分,透過現今的生活事例及中西文化觀點的比較對照,從多角度詮釋儒學的菁華部分。書中輯錄了《論語》140則,代表儒家核心思想,從反求諸己的「為學」、「修身」等主題作起始,逐步推至「處世」之道,最後以「生死」作結。